春节有哪些饮食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这个时候,我国各地的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来庆祝和欢度春节。春节在过去旧称为“元旦”,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在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用公历纪年,元旦就变成了公历元月一日,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了。节日期间,人们会相互拜年,有放爆竹、喝元宝茶、喝春酒、吃年糕、吃饺子等习俗。
在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会吃年饭,又被成为“团圆饭”。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除夕还会吃饺子,有的人家还会在包饺子的时候往饺子里放入钱币、糖、枣等,并且各有寓意,例如吃枣寓意早生贵子,包有钱币的饺子象征着发财致富,有糖的饺子象征生活甜蜜幸福。有的地区,一般来说大多是南方地区的人们,会在除夕过年的时候以吃年糕为习俗,年糕中的“糕”字与汉字“高”谐音,因此吃年糕往往含有步步高升,一年生活水平比一年高的意思。正月初一这天,亲朋之间会相互拜年,一般都会请客喝茶、留客喝年酒。至于食物,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会做上一大桌的好酒好菜,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在一饱口福的同时,希望来年好运连连,吉祥如意。
另外,在一些以面食为主要饮食的地区,春节期间还有吃长寿面和馄饨的习惯。春节吃长寿面,寓意着可以长寿。春节吃馄饨,寓意着吉祥如意,粮食满囤。
(GSJ)
春节饮食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但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续至今。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现简述我国部分地区的饮食习俗。“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想了解更多关于健康方面的干货内容,欢迎留言关注咕咚健康小助手!你的点赞是给我最大的鼓励~咕咚健康发***啦~每周免费赠送1000份音频给大家作为***,本次送出的是四位国家级专业营养师倾心打造的减肥课程,7天带你走出减肥误区,教你轻轻松松瘦10斤。关注并私信发送「***」,即可免费领取课程链接,先到先得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发现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不同国家不同饮食文化的由来?
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且不同国家所处的地区气候不同,产物就不同,即餐饮产品就不同,从而最终的饮食文化就不同。
比如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追求高雅浪漫,注重享乐,所以其美食都是精致美味的,并且讲究餐桌礼仪。而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
饮食文化主要是什么?
浅谈饮食中的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研究食物,喜欢给简单的吃食赋予一定的意义。
饮食文化就是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给食物一些附加之外的东西,比如风俗、诗意、典故等。
就像酒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等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从南到北,中国的饮食文化沉淀了几千年,各色菜系代表着不同的地区文化,就小小的一碗面,也能体现出当地的文化。
比如陕西的岐山臊子面、油泼辣子面,兰州的牛肉拉面、尕面片,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天水浆水面,徽县担担面等等,大地方有大地方的特色,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习俗,不同的吃食,不同的文化,都是经过几千年劳动人民积攒下来的生活经验。
如何为粗糙劳累的生活增添一点色彩,在缺乏文化***的年代,每次把粗糙简单的食材变得更加精细,更加有意义,便给饮食赋予一层文化色彩。
随着时代变迁,中国的文人墨客也多了起来,饮食也变得更加有诗意。
“桂花香馅裹胡桃”一个简单桂花糕,裹上核桃馅,一句诗词读起来顿时变得高大上。“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简单的鲫鱼,用诗句描写起来更加诱人,勾引起了味蕾。
说起酒和茶,那更是中国几千年的积攒,常说的茶文化、酒文化更加深奥,就比如朋友之间可以喝茶也可以喝酒,但是对手与敌人只能喝酒,却不能坐在一起品茗。
那些文人墨客描写茶酒的诗句更是多,“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而且酒里面带上了人的情绪。茶更是与禅联系到了一起,茶禅妙语、品茗悟道等等,无一不显示了茶文化的深奥。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沉淀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昭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美好的期望。
饮食文化主要是应表现在饮食的做法、色香味方面,还是应该注重吃饭的形式感和仪式感?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_a***_],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吃还是人们联系感情、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交际应酬活动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我感觉烹饪技法和就餐形式以及礼仪都仅仅是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更是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一切都朝着人类预定的轨道发展,其中不乏时代的局限性,利益的冲突性,我们丢失了很多我们该传承的技艺以及我们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所以我感觉不管是饮食文化还是其他的什么,最大的根本就是传承。
饮食文化是在餐饮方面人们对与饮食有关的方方面面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观念。大至每一个国家,小至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华文明5000年,饮食文化渊远流长,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饮食文化,有针对美食做法的,有针对菜品本身的,有针对餐具方面的,也有针对吃饭的形式和仪式的。他们不分主次,百花齐放。饮食文化之美食做法。中国饮食分煎、炸、烹、煮、蒸、烤、炒,讲究色、香、味、形,又有四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饮食文化之美食。饺子代表了团聚团圆,每当团圆时刻都会想起来吃饺子。月饼也代表了团圆。端午节要吃粽子,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我们的大诗人屈原。出门饺子回来面,饺子形状长得像元宝,吃饺子寓意着出门之后发大财,吃面预示着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回来。生日的时候要吃长寿面,同时要加两个鸡蛋,代表着能够长到100岁。饮食文化之餐具。筷子不能直插在碗里,给别人筷子时不能一根长一根短,筷子必须是一头方一头圆,代表着天圆地方,给客人盛饭不能用边缘有破损的碗。
饮食文化之形式和仪式,吃饭时不能敲碗,吃饭时应该长辈先动筷,夹菜时尽量夹自己身边的,不要在菜里面翻来覆去,敬酒时酒杯要低于被敬人酒杯边缘。
以上是我目前能想到的关于饮食文化的一些知识,只是冰山一角,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