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给国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简答:山东是孔孟之乡 、礼仪之邦。山东人被国人誉为山东大汉,为人豪爽耿直、待客热心厚道、做事实在讲诚信;山东重教育出人才、有责任敢担当,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山东自古以来出英雄,最为特殊的性格就是好爽讲义气,表面大大咧咧,不论男女实际内心深处温柔善良体贴大方,细心周到,心宽体胖,毕竟是孔孟之乡,礼仪之乡,传统观念深入骨髓,每一个人都有阳光温和的感觉,不论在哪里,大家一听山东人都会觉得特别舒服,容易让人亲近,成为好兄弟,好闺蜜,自然而然的开始结交成为好朋友,犹如那一抹阳光让人心情舒畅,也好比春天的气息清爽自然,让人觉得比那一朵花更爱不释手
直爽。这是脱口而出的一个词。
直,可以理解为正直,这是骨子里的东西,基因、血统,也可以说是性格因素;
直,还可理解为心直口快,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
直,更可以理解为,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腰杆直,忠诚本分,宁折不弯。
山东人的直爽,在对待外人上表现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仗义、宽容、热情、豪爽……
直爽,有时候也吃亏。比如,缺乏防人之心,容易受骗上当。再如,山东人中的胶东人,当年热烈听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超生现象罕见。可今天呢,丢了人口红利,过早背了人口老龄化的包袱……
对于骨灰级吃货来说,苏州有哪些美食让你留恋忘返?
·苏州年糕
当时,吴王夫差整日宠爱着越国送来的美女西施,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复国之志视而不见。伍子胥多次忠谏,夫差充耳不闻。最后,竟逼伍子胥***。伍子胥在***之前对随从说:“吾死后,越必亡吴,城中百姓如遭饥荒,你可带百姓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
后来,正如他所说,勾践回到越国,举兵攻吴。苏州城被围困,城中断了粮,又逢过年。此时,随从想起伍子胥的遗言,带领百姓到城下掘地,掘到三尺之下,发现这里的城砖不是泥砖,而是用糯米粉做的砖,可以充饥。这时,伍子胥的随从跪地大哭:“大将军,您死得好惨啊!您居安思危,爱民如子,您死到临头还在想怎么救百姓......”
从此,每逢过年,苏州百姓都要用糯米做成砖似的糕,来纪念伍子胥,因为时逢过年,所以称之为”年糕“。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是苏州的名茶。有“中国的花茶里,可闻到春天的气息”之美誉。
真娘苏州的一位名妓,原是唐朝长安城一家乡绅之家的小姐,因为安史之乱流落到苏州。但她只卖艺、不卖身。她为了避开一些人对她的轻浮,不论吟诗答对,落款均以末丽自称。空闲之时,她种一畦会开的小白花的灌木排郁解闷,常把自己比喻这小白花,小而怜、白而洁。
苏城有一富家子弟叫王荫祥,人品端正,也有几分才气。他对真娘仰慕无比,一心想娶其为妻。真娘宛然拒绝后,他花重金买通老鸨,想留宿于真娘处。真娘觉得难以拒绝,为保贞洁,撞墙自尽。王荫祥懊丧不已,悲痛至极。斥巨资厚葬真娘于名胜虎丘,并发誓永不再娶。文人雅士每过真娘坟,纷纷题诗:
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琐窗隈。
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说来奇怪,真娘魂没后,她种的小白花幽香无比。大家都说,这是真娘香魂所附。大家称其为茉莉花,用茉莉花泡茶真是沁人心脾,堪称天下第一香。
在吴门人家饮食文化长廊中,展示了苏州一年四季吃食故事,展示了苏州特有的思想内涵。
新年喝“元宝茶”,正月初一吃小圆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初二吃撑腰糕,春分吃太阳鸡糕,立夏吃咸鸡蛋,四月初八吃乌米饭,夏至吃面,七月初七吃巧果,冬至吃馄饨,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吃汤团。
苏州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处处讲细致,事事求精美。因此,世有“天下饮食衣服之奢,未有如苏州者”之论。
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枣泥麻饼,我喜欢吃枣泥,但是只要枣泥不要松子;二是卤汁豆干,这个据说很多人不怎么喜欢,或许是里头佐料的味道太重,又咸咸甜甜的,可是我觉得很不错。
不清楚那是在什么区域,反正是在市中心,大概是挺接近观前街那一带,有一个十字路口,记得是东南角,有家副食店。我上次去的时候是过完年没多久,天气很冷,不知道是什么节日了,那家店限时***自制自卖的糟肉不错,应该是当地人真正爱吃的。虽非名头在外,但那恰恰是真正好吃的东西。
其余的,什么松鼠桂鱼、樱桃肉、桂花鸡头米等等,我出入各个酒店也早都尝了,没什么感想。说不上难吃,但也绝对谈不上好吃。
记得很久以前,苏州还有真正好吃的苏菜。也许现在,连当地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叫叶子鸡。可能是过去穷,要节省着吃吧,那个鸡咸得令人发指,确实有把卖盐的打死了的嫌疑。但是,盐没有抢了鸡味,咸虽咸,美味得一塌糊涂。现在得月楼的油鸡,其味道抵不上叶子鸡的十分之一。
不客气地说,苏州那些稍有名目的菜色,包括面,包括小点,包括狮子头,越来越差。如果不是真饿了,我想我不会有兴趣的。若是我自己开饭店当老板,厨子把那么一道狮子头端上来,我能保证我尝过后几秒钟,这道菜准在厨子的脸上开花。很多厨师完全是靠着旅游区坑钱,那水平还不如我做的呢。值得把盘子扣到那种家伙脸上,把他的脸从后脑勺挤出来。
还有点进步的,是蚌肉和糟菜。蛤蜊做得比原来好了。跟苏***有关吗?我不知道。反正,好歹还值得称为“美味”。嗯……糟菜的话,糟鸡糟鹅我连看都懒得看。必须是家常糟菜,里头各种杂碎,糟毛豆、猪头皮、猪舌头什么的,那是真好吃。饭店里的,远不如各家自制的香。
顺便,苏州卖的自制卷烟挺有意思,很粗一支,很像雪茄。不过不知道什么味儿,因为我从没买过。只是在特别想吸烟的时候会想起,那么粗一支烟吸起来可能挺过瘾的。
再其他的,就没有了。其实或许不是没有,而是等闲吃不到了。或者说,货真价实的好东西,等闲吃不到了。反正就苏州现在卖的这些破玩意来看,要说青史留名成为菜系,简直是痴人说梦。这说明,过去的好吃的,真是越来越少了,空顶个名头骗骗外地游客罢。
有些厨师离开家乡,他们做出来的味道,却反而远胜过家乡那些不着四六的大厨们做出来的。我在北京吃过更美味的樱桃肉,在大连吃过更美味的松鼠桂鱼。与他们的手艺相比,得月楼的大师傅们,简直像是被师父放弃了的废料一样。
听说,有的人离开家乡,但是魂却永远在家乡;有的人,人在家乡,魂儿却早不知飞哪去了。今以苏菜观之,此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