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请客的菜谱?
1-饺子
中国人来说,除夕夜的年夜饭当然是饺子了。饺子象征着团员和阖家欢乐,吃了饺子才算过年。所以饺子是最重要的一道菜,哪怕别的菜没有。但是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这样才有年味才舒服。
2-鱼
年夜饭必吃的一道菜是鱼,寓示着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合家团圆,幸福欢乐。也许在南方或其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不一定年夜饭吃,或午饭吃鱼,但同样都是这样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含义。
中国的饮食文化四大习俗?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1,春节食俗:“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团圆饭。食年糕、饺子、元宵的习俗,喝元宝茶、年酒的习俗。
2,端午节食俗:吃粽子的习俗,食咸蛋、饮雄黄酒(避毒与邪)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
3,中秋节食俗:吃月饼,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传说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4,重阳节食俗: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你家乡年夜饭必不可少的菜是什么菜?还有什么传统规矩呢?
我们家的年夜饭很简单,但据说传了很多年了。根据“祖宗规矩不得改”的老话,我们每年还坚持这么做,以示承前启后,不忘祖宗。这个规矩从三十夜就开始了。三十夜就要摆好两桌供品,一桌是神的供品,一桌是祖先的供品。摆好之后,放关门炮鞭,以示辞旧关门。关门后就不得出去了,然后开始吃饭。饭是饸烙面,一定要留一点,让第二天也就是初一早饭做汤用,谓之接食,也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笫二天一早在4一5点钟的时候开始敬神,然后开门放炮,三响炮后才算开门。然后接祖先回家过年,再放鞭以示吉庆气氛。这些事做完后开始做饭,饭由头一天的饸烙面做汤,然后再烙几张油饼,油饼也叫油馍或葱花饼。在我们这里有专门烙饼的那种平面圓型,中间微突鏊子,每张饼大约半斤重。由于油饼是要两面煎的,谓之翻番,比喻今年的日子要比过去的一年翻好多番?
整个早上的活动大都有男的来进行。女主人只在敬神和献祖先时参于就行。早上做饭和烙油饼也是男主人进行的,女主任完全可以不插手,躺着就行。这是表示男主人对女主人的报答,因为女主人忙了一年,厨房里里外外的,这一天可以享点清福。因为大年初一这一天,干什么就是干一年的。女主人歇一天,等于歇了一年,男主人干一天等于干了一年,是不是有点象哄孩子似的?不过就这样,女主人也是挺高兴的,毕竞是尊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