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看了嘴馋吗?
《风味人间》一播出,播放量就接近两亿,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3。它的口碑爆棚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该档节目是由《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再次操刀执导完成的。除了好的导演,好的声音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档节目同样是由“御用配音”李立宏完成的,声音沉稳而不失特色,磁性十足的音色更是迷人。除此,这档节目拥有丰富经验的好团队,对镜头故事的选择更是尽善尽美。
它拥有好的视觉效果,甚至达到了桢桢都能做壁纸的精致程度,颜色的明暗,背景的锐化,这些技术使每一种食物看上去就叫人垂涎欲滴,换言之,这就是“放毒”。
它还有好的听觉效果,除了李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性声音,还有晨间清脆鸟鸣声,油锅“呲溜呲溜”的响声,吃下食物“嘎嘣脆”的声音,以及人们细细的交谈声。食物之外的是人情。每一种食物都含有一段故事,故事中流露的真情,最朴实的心愿,这些都藏着温暖,带着香味。每一种食物都透露出一种文化的特色,泱泱五千年大国,每一处的风景都不一样。
有人说,美食是解决烦恼最好的办法,清晨从豆浆油条开始,午间有各种美味家常菜,傍晚一碗热粥,饿了就和朋友去吃一顿山珍海味,累了就吃点街头的点心。美食是情谊,是故乡的月,是妈妈做的五花肉,是熟悉的味道。我们对美食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执念,再加上制作如此精良,这节目怎么可能会不火?
谢邀。昨天下午开始,《风味人间》慢慢有刷屏的趋势,无论是小窗推送还是身边的朋友圈,越来越多出现这部美食纪录片的身影。摩拳擦掌要看的,结果晚上有活,一直到今天中午才看,而且是掐着饭点前,想让自己看完了大吃一顿。
可能是最近要入冬了,身上的脂肪层有点薄,于是催着胃一直提醒我,多吃点,多吃点大雨大肉,要过冬啦。所以,胃口大开,对荤腥的期待也越来越大。所以,夏天有《人生一串》,秋冬天这就来了《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团队打造,我的老乡陈晓卿继续掌控,这部延续《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纪录片给人很大的期待。
可是说实话,看完之后,竟然比较失望。《风味人间》并没有风传的那么好看,它有点像当初的《舌尖上的中国》,无论风格、内容,甚至拍摄的方式。
但总觉得哪里不对,说不清楚,一定要说几个的话,首先就是它太像舌尖了。虽然是同一拨人拍,但是为了打响第一炮,第一集在50分钟塞进20种美食,而且没看出主次,太满,也太急切了。那感觉就像一顿吃了好几样招牌菜,分不出高下,只觉得撑。
另外,一部美食纪录片而已,各种看起来高大上的俯拍、精修风景画面,跟随后的手工、零碎的制造美食的过程,恍惚觉得是在看两部纪录片。
最后,大家已经被《人生一串》这种直接给的带毛边的美食纪录片惯坏胃口了,比如我就是。这就像《甄嬛传》在宫斗戏里开了个好头,怎么都觉得精致,除非是《延禧攻略》这种反套路的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否则就是周迅来演《如懿传》,也觉得难以突破重围。
如果陈晓卿团队还想***《舌尖上的中国》,抱歉,一切都变了,环境、氛围、大家的期待值、眼界,还是别只另起炉灶了,也换个玩法吧。
相信大多数观众们,应该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果喜欢这种风格的纪录片的话,那么最近新播出的一部高评分美食纪录片也是不容错过——由《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带来的《风味人间》,虽然是同导演,可是这两部纪录片之间的内容和主题却是截然不同的的。
《舌尖上的中国》全片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中国的各地美食生态,给大家呈现的是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而《风味人间》是以“食物”为中心,在全球各地寻找各国不一样的特色美食,探求其背后的故事,让大家能够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各国的风土人情,领会外国与中国不一样的饮食习俗。美食本就来源于生活,《风味人间》也正是将生活中的日常细节,和人尝到美食的愉悦之情融合到了一起,所以看了之后令人十分动心。根据目前播出的第一集来看,《风味人间》这部纪录片可谓是口碑与播放量俱佳,展现了草原的各种美食和其他国家的特色,比如西班牙的伊比利亚半岛的风味火腿,加上《风味人间》拍摄切火腿时的特殊视角,诱人程度大大加深,而且当地民众对火腿和螃蟹的评价跟中国简直是迥然不同,因此也引发了网友热议。
陈晓卿一贯的拍摄手法,不仅仅只拍摄美食,还会带来美食背后的故事,一些人物的***访中,讲述了食物风味的来之不易,时不时还会插播一些小动物回归自然生活,搭配上有磁性的旁白念出的文字,让人仿佛光看字幕就已经切实的尝到了味道,有身临其境一般的错觉。总体看上去的效果依然是很治愈且让人舒心的。知道《风味人间》这个节目是看到新闻,这个节目由《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执导,刚播出一集豆瓣评分达到了9.4分,怀着好奇看了第一集。
这次节目通过相同的食材,在国内和国外的食用方法进行了对比,无论在哪里,人们都会通过不同的烹饪手法,让食物能发挥到最大风味。
通过发挖食材的人物描写,增加了节目的人情味,烹饪食材时用的近距离镜头,让人隔着屏幕也会对食物垂涎欲滴。就算普通的食材,通过人们的巧手,也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大年初一到初五都有哪些习俗?除了吃饺子还做哪些好吃的?
大年初一至初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就我们乡村来说,先不说吃的。我们这里除了过大年三十和初一节日外,到初五还要再补过一个大年节。
为什么有这种习俗?这得从历史说起,当时倭寇不断骚扰福建沿海,在初一那天,鬼子更是烧杀抢掠,很多村民为躲避灾难,纷纷逃难。
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初五那天带兵攻到我们乡村,打退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使得村民有家可回。从此,为纪念戚继光,在初五那天,村民们就补过一个春节。
1、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2、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3、吃汤圆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4、吃鱼
“无鱼不成席”。我国八大菜系,都离不开鱼菜名馔。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饭,老百姓更离不开鱼。“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物,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情结。
过年食鱼的习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似乎有一个潜规则。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
古老的鱼风鱼趣,给千家万户带来吉祥美好的祝愿。
我是陕西宝鸡岐山人大年三十记得小时候妈妈会蒸馒头,爸爸会蒸甜米就是八宝饭,还有熬猪皮皮冻里面放点食用色素红的绿的***好看极了,还有压得肘花肉好吃的不得了,还有主要的[_a***_]肉,大年三十晚上会炒很多菜,包饺子吃饺子,初一了早上都是凉菜臊子面,走亲戚都是早上主要吃臊子面凉菜
风味饮食什么意思?
风味饮食是指一种地域或文化特色的烹饪方式和菜肴口味,又被称为地方美食。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形、土壤、食材等因素,其烹饪细节和口味都有所不同。
风味饮食包括菜品、点心、主食、小吃等多种形式,它们代表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反映了当地人饮食口味的偏好和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风味饮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端午节除了粽子,各个地方的特殊风味美食有哪些?
我的老家,从我记事超,端午节就是吃包子,七零后的童年,家里都不富裕,小时候都不知道端午节还要吃粽子,咸鸭蛋,长大了去过了好些地方,才知道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习俗过端午节
你吃过哪些奇特的缅甸食物?
笔者在缅甸吃过不少美食,缅甸的食物种类繁多,其中大多数食物都是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笔者特别喜欢传统缅餐。如果要说奇特的食物,有几样食物便立刻出现在小编的脑海中了。
缅甸冷饮
首先是缅甸的一种甜品,具体名字忘记了,它主要是由椰丝、红薯、红糖熬制而成。这样描述大家可能觉得没啥奇特的,关键点是它的口感是咸甜咸甜的,单独咸我也接受,单独甜我更能接受,关键是又甜又咸。现在笔者想起来都觉得是很奇特的一种缅甸人喜爱的甜品。
兰花醉
笔者还喝过一种很奇特的饮料,其缅语名音译为帝夸耶,中文意为兰花汁。看图大家是不是觉得还想尝试一下,笔者想说的是它的口感就像是在喝香水!你没有听错,真的香水味十足。笔者当时真的是硬着头皮尝试了几口,直至现在想起它的味道都觉得有点头晕。
鱼虾酱
笔者还认为较为奇特的食物便是缅甸人餐桌必备的鱼虾酱。缅甸人很喜欢吃鱼虾酱,笔者当时在缅甸住的地方每天都飘扬着鱼虾酱的味道。其浓烈的味道即使紧闭门窗都能渗透进来,这让我难以接受。
刚开始笔者想着既然鱼虾酱使用鱼虾熬制而成,营养丰富来一趟缅甸怎么也要品尝一下这种传统食物,然而鱼虾酱的口感真的是太奇特了,又腥又辣,陪着生菜拼盘很多人真的不敢再尝试第二口。
以上便是我印象深刻的缅甸奇特食物,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至于它们是否真的奇特,各位小伙伴可以去缅甸亲自尝尝~
缅甸作为东南亚的著名旅游国家,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奇特的风俗习惯吸引了一票游客和观光者前往。当地的饮食更是给众多慕名前来的游客留下来深刻印象。
我们试过金枪鱼沙拉、水果沙拉、但是遇到缅甸的茶叶沙拉还是会为之震惊。毕竟茶叶和沙拉确实很难联系到一起,因此很多人会把这道菜列入黑暗料理,但是这无法阻止茶叶沙拉成为缅甸名声在外的国民神菜。茶叶沙拉和我们理解中的沙拉不太一样,里面没有千岛酱也不是小清新口味的,而是加入了烘焙过的各种豆子、花生仁以及芝麻粒儿,甚至还有蒜瓣和咸干的虾子。
因此口味综合来说是咸味重口的,当然主角还是茶叶了,这里面的茶叶是经过发酵的熟茶,口味会稍微有一点发酵之后的酸味。但是配合上新鲜的柠檬片,基本能感受到的是茶香和回甘。除了发酵的茶叶做法,还有新鲜的茶叶经过一冲泡之后,基本已经将茶多酚释放出来,味道还是不错的。
鱼汤粉
这一道菜也是颠覆我们对于传统鱼汤做法的印象,缅甸的鱼汤粉在汤汁中加入香茅和马豆,这两道都是调味重料,因此调制出来的汤已经不再是清鲜的鱼汤,而是浓郁的香料扑鼻,这样的鱼汤吃法也是非常神奇的体验。加上缅甸的粉不是类似于著名的龙口粉丝那么细腻的,而是加了当地特色植物,非常的Q弹有嚼劲,劲道有力,搭配起一份茶叶沙拉,一定会给第一次尝试缅甸风味食物的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广招待客人的硬菜?
1、豆酱鸡
豆酱鸡是一道在岭南及港澳地区广为流传的潮汕地区别具特色的传统名肴,制作菜品的酱料是以豆瓣酱、芝麻酱和糖调和而成,酱料味醇而辛香,利用此酱料制成的菜品具有皮色金黄、肉质嫩滑、鲜香浓烈的口味特点。
2.片皮鸭
片皮鸭是一道经挂炉烤制的特色传统名菜,是由独家佐料涂于生鸭子身上而成,而这款菜最是注重火候,火欠则生、火重则黑,而成菜的鸭子色泽呈枣红色,外观鲜艳油亮,吃起来皮脆肉嫩。
3.西汁乳鸽
西汁乳鸽是一道以净乳鸽为主要食材制成的一道生活中的美食,而西汁是粤菜中常用的调味料之一,具有味辛、香厚、酸甜的特点,接近西餐中常有的风味特色,是一道酸甜口的粤系名菜。
4.白云猪手
白云猪手是一道属于粤菜系的广州市特色小吃,是以猪手为主料,经沸水煮至软烂,捞出晾凉后配以调制好的调料凉拌后即可使用,成品具有肥而不腻、酸中带甜、皮爽脆、皮爽肉滑的特点,是一道粤菜系中知名的佐酒佳肴。
5.烧乳猪
烧乳猪是一道以小乳猪为主要原材料,配以五香粉、芝麻酱和八角粉等调料经过炭火烤制而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被记录在《齐民要术》中,现在还是广东传统习俗中是各喜庆场合的常用祭品。
6.太爷鸡
太爷鸡是一道属于粤菜系的特色传统名菜,是一道具有光滑油润的外观特点,并具有皮香肉嫩、茗味芬芳、口有余甘、令人回味的口感特点,因制作时添加了茶叶,因此这款才又被称为茶香鸡。
7.蜜汁叉烧
蜜汁叉烧是一道属于粤菜系的广东省传统名菜之一,也是一款以瘦猪肉、叉烧酱、白糖、蜂蜜、料酒、生抽和蒜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香港十大经典名菜之一,成品具有香甜可口的特点,并在2018奶奶被评为中国菜之一。
8.白切鸡
白切鸡是一道始于清代的中华民族特色菜肴,因烹鸡时不加调味白煮而成,食用时随吃随斩而得名,成品具有形状美观、皮黄肉白、肥嫩鲜美的外观特点,在吃起来时可以佐以姜蓉、蒜泥、酱油调配而成的酱料,保证了鸡肉原汁原味的鲜美口感。
9.菠萝咕噜肉
这是一道起源于清代的广东特色名菜,以菠萝、猪瘦肉、番茄酱为主要原料,由脱骨的精肉加入调味料和淀粉制成一只只大肉圆后入锅油炸至酥脆口感,再粘上配置好的糖醋汁,共同制成一道备受中外宾客欢迎的酸甜可口的菜肴。
10.葱姜炒蟹
葱姜炒蟹是一道以蟹为原材料制成的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菜,属粤菜系,花蟹配以葱、姜、红椒丝、青蒜段、酱油、香辣蒜蓉料共同炒至而成,是一道口味偏咸的传统地方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