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中的美食有哪些?
《诗经》中,鱼被官方列为六牲之一,可见人们又多爱吃鱼!排在鱼之前的其他五牲是牛、羊、珠、犬和雁。
每逢季冬季节,天子会专门举行仪式,用全鱼祭祀神灵,宣布可以开始打鱼;到了季春时节,鲟鱼到来的时候,天子又要专门用鲟鱼上供。
就是说,和现在人们的生态观念相同,古代用有休渔期,夏天是不能***的。
鱼丽于罶,鲳鲨。
鱼丽于罶,鲂鳢。
鱼丽于罶,鰋鲤。
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鱼丽》
这是古代宴会上的美味鱼,如果认为古代人只会炖鱼这一种做法,那就太低估他们的厨艺了。
清蒸、红烧、鱼干、鱼子酱、生鱼片,当年他们的饮食风格,原来早就领先了国际潮流。
生鱼片
周宣王时,尹吉甫已位至正国级,他宴请张仲等人时,专门提到“脍鲤”这道菜多么好吃,可见,生鱼片在当时多流行。
按照当时切成丝的叫做“脍”,切成片的叫做“轩”,那时候生鱼片或许应该叫做“生鱼丝”。
吃生鱼丝的时候,不仅要蘸料,而且相当讲究,春天蘸的调料里要放葱,秋天就要换成芥末酱。看起来,这般兴致很有小资情调啊!
煎鱼 清蒸鱼
刚说的是鲜鱼,提起煎鱼、清蒸鱼手法更是多样。
例如,做鱼用的纯天然动物油,也是分季节用不同的油脂,冬天炖鲜鱼,必须用羊油,味道醇厚鲜美;夏天烹制干鱼,用的是狗油,这真出乎人意料,这是重口味。
清蒸鳊鱼、清蒸鲢鱼时要用到特殊的,可惜年代久远,宫廷秘方已经失传。
鱼干
鱼干在现在就是小食品,但在当时在高级宴会上也是上得了桌面的一道菜,不过名字不同,叫做“脯”“脩”。
鱼切成片,放入盐腌制,晒干后就成了“脯”,把脯捶捣加工,变得坚实,再加入姜、桂,味道辛烈,就成了“脩”。
“脯”“脩”不仅在高级宴会上大受欢迎,平时拿来送人也是拿得出的礼物。
孔子就曾说,凡是给我拿来十根脩的,我都很尽心地教导!
看来,鱼干虽小,却很贵重,竟然都可以当作学费交给孔子,可见其味道鲜美。
其实,我们现代也有很多人对鱼干这美味的小食品情有独钟,开袋即食,加上香辣的味道,瞬间满足我们的味蕾,看到图片就让人垂涎欲滴了!
你知道食物可以划分为哪些类?请列举来?
1、谷物类:主食,主要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及小部分膳食纤维。
2、蔬果类: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维生素、矿物质(钙、铁、锌等),及水溶性的膳食纤维。
4、动物性食物:鱼、肉、蛋、奶,主要提供优质的蛋白质和能量。
5、纯能量食物:烹调油、糖果、坚果,虽提供能量,但是其他的营养相对少一些。
食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要供给人体热能,叫热力食品,在我国主要是粮食,也叫主食;另一类主要是更新、修补人体的组织,调节生理功能,叫保护性食品,又叫副食。粗略地说,副食是指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动物性食物、大豆及其豆制品和蔬菜、食油等。热力食品和保护性食品既相互影响,又不能截然分开。 “五谷为养”,米、麦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人体所需要的有80%左右的热能和50%左右的蛋白质是由粮食供给的,全谷制成的食品,是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同时还供给无机盐。黍为有粘性之稷,稷米即高粱米,我国产的高粱米中脂肪及铁的含量均比稻米多。小米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和铁,也比稻米高,维生素B1、B2亦很丰富。豆类所含的蛋白质质量高,它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上符合人体需要,其中赖氨酸很多,营养价值高。 谷类含淀粉最多,蛋白质次之,供给机体的主要是糖,而豆类则含蛋白质多,脂肪次之,供给机体的主要是蛋白质。两者混食,就可以互相补偿,提高营养价值。 “五畜为益”,“益”是增进,有益。五畜是动物性食品,主要供给蛋白质及脂肪,而且畜类的蛋白质质量较高,可与谷类蛋白质互相补足。动物性食品,亦是人体脂肪的主要来源。中医认为这些都是“血肉有情之品”,补益作用确比草木之类为佳。但是,长期高脂饮食,也会带来危害,贵在适量。宜“谨和五味”,不可“贪嗜太过”。
从夏朝开始,我们的烹饪方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夏朝开始主要是用轻薄精巧的青铜器烹饪食物,烤 烧 烘 煮等十多种烹饪方式
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徙,***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铁器开始出现,同时,动物性油脂等调味品日益增多,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和油炸蜜渍等小吃
而到了隋唐五代宋金元样,出现了生鱼片,火锅等各种不同的饮食,而到了明朝,烹饪方式更加多样接近20余种烹饪方式。
而到了清朝。烹饪方式跟贴近现代,清朝继承了前朝的同时放宽了对肉的限制,在当时猪肉价格低廉,羊肉价格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前朝吃了便有罪的牛肉都是可以吃的了。而且在清朝,辣椒、胡椒、姜、蒜都是有的,有这些作料的加持,清朝的口味和现代应当是相差不大的
中国古代的烹饪方式基本上就是这样子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