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创作诗词还有必要讲格律平仄和韵脚吗?
诗词格律自古代传下来有它特定的韵律美、回旋美,这是古人千百年来探索的经验,所以我认为作诗对于格律平仄跟韵脚还是很有必要的。
诗分为古体诗跟近体诗,而近体诗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格律诗,因为其平仄运有一定的规律,所以被成为格律诗,而古体诗不如格律诗那么严谨的需要一定的平仄格律,而格律诗则需要一定的平仄规律。
写诗的话有两种格式,可分为“新韵”跟“平水韵”,现代读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而是古代是《平水韵》分为“平上去入”,如果我们现代人按照《平水韵》的韵母表去检查古人的诗是否合韵律就会发现它基本上是合律的。另外扩展一点,填词的话也是分为两种“新韵”与“词林正韵”,两者切忌不可混淆。
其实诗友所说的限制等等,格律并不是死的,就算格律用错了,但可以用“拗救”的方式就行纠正,大家所说格律限制太多是因为不了解诗词领域的创作,如果真正对诗词领域有一定系统的初步的了解的话,差不多就是一个大体的框架,就像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一样,平常稍微注意一下便可避免,而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多么难,有太多的限制,诗词创作格律还是很灵活的,前提得有一定的基础,对诗词领域的整体的了解,了解它的规则。 拗救是一种很好的作诗手段,可以极大程度上保留了自己原有作诗的情感、意境而不至于被平仄当格律条条框框所限制。
往往现代网络上有一些“搜韵网”、“诗词吾爱网”格律检测等等,可以检查出一首诗是否合律。确实,这些往往给我们省下了很多的时间,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检测基本格律的诗,一些变体、经过拗救的诗词就无法检测出了,我也建议初学者不要太依赖这些机器,不然会限制自己的创作,诗词创作不仅仅有格律,还是有很大灵活性的,就像法律法规平时只有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可避免,诗词拗救的方式千变万化,所以这些机器是检测不出的,接下来我就谈谈最常见的三种拗救方法,这里就以五绝为例:
- 本句自救:本句自救又叫孤平自救,例如一句诗平仄为“仄平仄仄平”,这就是一句很典型的孤平,这句正常的平仄应该为“平平仄仄平”,所以是第一个字用了仄声,此时就需要在第三个字补偿一个平声,所以就由原句的“仄平仄仄平”拗救成了“仄平平仄平”。
- 对句相救:一种诗的平仄是“仄仄平仄仄”,这这句平仄正常是“仄仄平平仄”,对句是“平平仄仄平”。那我们该怎样使用对句进行救助呢?因为“仄仄平仄仄”这句是第四个字本来应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那就需要在对句的第三个字用平声进行补偿,也就是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 半拗句(可救可不救):“仄仄仄平仄”,这句原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而“仄仄平仄仄”就属于半拗句,可救可不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句符合“一三***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这个口诀对于初学者写诗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这句也不是万能的口诀,这句口诀正确的前提下是避三平尾、三仄尾、孤平,切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时代的车在轰轰烈烈的往前开,我们如果无法适用古代的音律来写诗作词,但也不能彻底否定古人的成就、排斥这种古老的作诗方法,只能说是寻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哪一种方法,诗词格律是千百年来古人智慧的结晶,有其特定的回旋美、韵律美,作为后人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发扬跟传承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是玉海棠诗,诗词兴趣部落圈主,如果您对诗词感兴趣,欢迎关注并相互交流,谢谢!
现代诗对格律和韵脚要求就不那么高,大致押韵就行了。
而律诗和绝句对格律和韵脚要求就很高,不按格律和韵脚写,有失古诗的风格。
所以,今天写诗,看你写哪种风格的诗,如果写现代诗,就不需要严格的格律和韵脚;如果写古诗律诗和绝句,就得严格按格律和韵脚。这样才能显现出诗歌的风格!
古诗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这是唐人的划分,不是今天的划分。唐朝以前的诗多不求讲格律,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格律诗从唐朝始,分绝句和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如平仄、对仗、押韵。今人作诗,要么古风,要么格律,不讲求格律的按古体诗对待,讲求格律的则要尽量严格按照格律去做,不能以今天可以不严格来给自己找理由。
谢敬!
今天创作诗词还有必要讲格律平仄和韵脚吗?有必要!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都有必要传承!因为这是诗词的精髓!有力度、有筋道!有古韵长情!好像看似是在一个框架之内!但它却韵含着广袤无垠的大海的气息,天地之灵气!和喃喃低语!可叹是有谁去遵循呢!
要么文化底蕴不够!要么异想天开!魂魄游荡!信手拈来,涂鸦粉饰!尤其是受现代诗的影响!把一篇新日形成的美文!硬要断句、加以调味韵色!一篇新诗大作出炉了!??
这些都是事实呢,新诗的魅力也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没有小桥流水有人家!一个睡字,就能把你睡迷糊了!睡的混头扒脑!!??
(谢悟空!谢阅)!
(原于4、13)!完稿!
你能创作新体诗词,那是你的创造,可值得恭喜!如果说是写旧体,当然需要的,那叫做文化传承,已经俗成了。创作新体,其词牌名称,曲调名称,诗的格式(除各地的竹枝词外),不要同古的同名,会引起误会的!希望能创造出新诗新词来,那将是诗坛的喜事!
"人为何要吃饭",你觉得回答此类问题有意义么?
人要活下来,最基本的生存是必须要吃饭,你才能延续生命,动物也是如此,才有了自然界物种竞争残杀,为了择食,才有了残酷的食物链。当然人是思维性生物,只有通过吃饭使自己成长,精力充沛,才能去实现你自己的价值。
人为何要吃饭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一个伪命题!
我很兴回答你的问题。
人为何要吃饭,你觉得回答此问题有意义吗?
人不吃饭就不能活,更谈不上工作,这个世界就不存在,这话谁都懂。
看到这这个问题应拓展思维,就是想想它的引深意。我经常和朋友说起这句话,内容是我今年80岁,到了船到码头車到站的时光,该如何正确面对现实,餓了要吃饭,不吃能饿死,病了要去看医生,不看难受,身体受不了,至于能活到哪一天,不是个人决定的,但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了比不注意的要强得多。
以烟酒为例,世上很多人吸烟喝酒,我们通过分析身边吸烟喝酒人健康状况,结论是吸烟喝酒少的人比吸烟喝酒多的人健康,寿命长,不沾烟酒的人比吸烟喝酒人健康。
合理飲食,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于国家于个人都有利。
有,看氛围。
曾经有个哲学家说道,人活着为的是什么,就为了两顿饭,而人也因为两顿饭才活下去。这话看上去毫无边际,实际上是人类在意识形态上再超脱也是离不开肉身,***如身体缺乏某些元素,会导致你的思考能力下降甚至是没有缺乏某些功能。这个问题在这里会让你明白人与饭之间的因果。
再之前在某个地方工作,公司领导会训话,人为什么要吃饭?很简单,你需要吃饭,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让你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东西。
“人为何要吃饭”一个看似没有意义的问题,却耐人寻味。事实上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越值得去思考。
人为什么要吃饭?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 吃饭是人的本能。
“吃饭”是人的本能。你看刚出生的婴儿,不管什么东西触到嘴部,都会张开嘴巴去吃。碰到妈妈的***,更是急不可待地挥着小手,张着小嘴嗷嗷待乳的样子甚是可爱。
由此可见,吃饭是人的本能,是人一生下来就具备的,不管饿不饿都想吃。
2. 吃饭是一种享受。
其实吃也是一种美学,一种享受,你看现在有那么多的美食家。用各种食材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色、香、味俱佳。让人一看便口水直流。
想一想,你神情庄重的端坐在一桌子美味佳肴面前。认认真真的品尝着每一道菜肴。细细的咀、慢慢的咽,如同品茶一样品味着嘴里的美味,或皱眉、或微笑、或点头,那不正是一种享受吗?
3. 吃饭可以增进感情。
现代人生活很忙碌,整天奔波在外面。很多人最盼望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能在一起吃饭”竟成了人们的一种奢望。
电视上也经常这样演,父母奔波在外,把孩子留在家里由保姆照看,由是孩子每天盼望着父母回家,能在一起吃团圆饭。电视上的这种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的多。
另外,朋友聚会、同学聚会,还有什么过节,请客之类的,都选择在一起喝酒、吃饭。
可见吃饭早已成了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
看似简简单单的吃饭,其实里面的讲究还是挺多的。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品味,吃出了不一样的境界。
所以“人为何要吃饭”,这个问题还是挺值的人去思考的。
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从直观来看,吃饭是为了解决饥饿,增加营养,积蓄能量,但深层次地想想,吃饭对人生的意义还是蛮大的。
首先,吃饭牵涉到饮食文化的层面。在中国,有川味、鲁味等四大菜系 ,这些菜系的特色与发源地历史关系紧密,更是深深打着传统文化的烙印。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要深入了解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就必须吃一顿风味独特的美食。
其次,吃饭是有中国特色的人际交流手段。在中国,无论想告白一个美丽的女孩,还是需要谈一笔宏伟的投资项目,抑或办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没有比摆一桌饭局更行之有效的了,这一点***皆知。人在江湖飘,需要趟出四通八达的路子,吃饭就是最神奇的工具。
第三,通过吃饭,才能感受到幸福的味道。自己亲自料理,亲自下厨,精心烹制一桌香味四溢的饭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老人享受着子孙绕膝的幸福,夫妻享受着爱情永恒的幸福,小孩子享受着亲情的幸福,该是一件多么美丽的场景。要体验幸福的味道,那就从吃饭开始吧!
总之,人为什么要吃饭?吃饭的意义和理由实在不胜枚举,大家一件一件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