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跟美食有关的***或者散文值得推荐?
有哪些跟美食有关的***或者散文值得推荐?
看到美食类的***能想到很多作品,但如果想要满足题者的需求能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各地美食,我想到了《中国食辣史》这本书
- 提起美食类***,能想到的有很多,比如: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袁枚的《随园食单》,虞宗的《食珍录》,陶谷的《清异录》。这些古今的美食著作除了能让我们知道一些曾经流行的吃食之外,更是一种了解饮食背后文化的一种方式
这些书籍除了介绍美食,其实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可以说不同时期的饮食都是具有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烙印的,我们在了解过去的饮食的同时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
- 尽管前面提到很多古老的关于美食的文献,但我国对于系统描述饮食的文献却是寥寥无几,而《中国食辣史》的作者排除万难终于写出了一部关于辣椒是如何传入中国,并逐渐的被国人引进食谱中的过程进行了乡试的描述,这更像是一种不同文化碰撞融合产生中国特有的食***化
不同于其他美食***或者散文的简要介绍,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清晰的告诉我们出现在我们食谱中百年之久的辣椒征服中国食客味蕾的进击史。这本书不单纯讲述辣椒,也不是一味的介绍和辣椒有关的菜肴,而是深刻的描写了辣椒征服中国人味蕾的过程,怎么由一个外来物种取代本土辛辣食材而霸于榜首。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外来物种如何在异国他乡安身立命,重点是要有能融入本土文化的本领,而辣椒做到了,事实证明它也做的非常好。
个人认为如果不是烹饪美食的爱好者,了解一个物种诞生和兴起的渊源远比单纯描写美食要有趣的多,因为这背后支撑它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
但如果想要特别契合题主想要开阔眼界了解世界美食的目的,我认为看相关的饮食纪录片会更加符合需求
如果喜爱美食其实远不止这些,在视频播放app上随便一搜都能看到许多记录各地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如:《寻味顺德》,《一城一味》,《中国美食探秘》,《味道云南》等都是记录我国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其实还是相当有趣的,在了解不同地方的美食同时还能学到很多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
小小的一个食物原料到走上餐桌,经历的除了时间更是不同地区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一顿饭里包含了生命的兴起到最终的落幕,看似不起眼却又蕴含很多道理。人生百味全部蕴含在滋养我们生命的食物里。
写美食散文写得好的有很多,文人中以梁实秋、汪曾祺最为著名。另外,喜欢上海风味的朋友不可不看作家沈嘉禄及孔明珠的美食散文。
完全以美食为主题的著名***不多,写的较详细的有《红楼梦》。另外在一些外国名著中也可读到一些与美食相关的文字,如德国君特•格拉斯,英国奥斯汀,俄国果戈里等都在其作品中对美食有生动地描述。法国大仲马还写有专门的美食书。许多作家本身就是老饕、美食家,所以写美食真的是小菜一碟!
古籍中有没有发现过菜谱?比如先秦和汉唐做菜到底怎么做的?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对饮食的记载应追溯到。秦以前《黄帝内经》。就对餐饮的详细描述与饮食养生之道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到了唐代餐饮的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境地,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都对饮食有很多的描写和诗词赞美。在宫廷厨匠门有很多对菜的研究和菜谱的制作。只是流传下来的很少。
在中国,学界一般认为现存最古老的菜谱出现在约1000年前的北宋。事实上,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已记载菜谱近百种。
更早的时候从史书中看应该大部分是烤的肉,用鼎之类炖菜,食用的菜类型比较少。不过面条貌似在汉代就有,还有汤,酒等。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古籍中记载的菜谱有很多,我先从周朝开始说起吧。
上次回答了我国食用油的历史,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炒锅发明于宋朝,因此在这之前大家都只能吃烧烤和水煮。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考古没有发现炒锅并不能说明那个时代没有炒锅,古代陪葬品一般都用比较珍贵的物品,像青铜鼎、精美器皿等,这些物件在当时很珍贵,用于陪葬也能显示墓主人的身份,而铁锅作为厨房专门用具,很难想像哪位王公贵族会在死后要求把厨房的炒锅带入墓中。
从古代留下的古籍中可以发现,西周时期开始我们祖先的烹饪已经多样化,食物的种类也非常丰富。
据《周礼·天官》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里记载的是当时君王享用的食物,肉类选用六畜,主食就是六谷,这些食物搭配出来的美味有120种。最后一句“酱用百有二十瓮”,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酱的制作方法,《周礼》并没有明确指出这120瓮酱是什么酱,但可以肯定这是属于调味品。
在食物处理方面,《周礼》也有详细记载:“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
这里说的是肉与油的搭配,春天的羊羔肉和猪肉,必须要用带香味的牛脂油来料理;夏天的鸡肉和鱼肉,就要用带臊味的狗脂油来料理;秋天的牛肉和野兽肉,要用带腥味的鸡脂油来料理;冬天的鲜鱼和鹅肉,则要用带膻味的羊脂油来料理。这里我用“料理”这个词来解释文中的“膳”字,但很多人认为这里的膳就是煎,因为用不同的油来处理不同的肉,只有煎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果当时处理的方式确实是煎,那么用于“炒”菜的锅在西周就已经有了。
西周时期的菜谱已经多样化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食物的追求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吕氏春秋·本味篇》原本是想表达仁义的重要性,却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当时的“菜谱”:“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音觉)者臊,草食者膻。”
这是对肉类味道的定义,水中的肉是腥的,吃肉的动物肉是臊的,吃草的动物肉是膻的。那么最美味的是什么呢?文中列举了几种美食,现在看来相当奇葩:比如肉类有猩猩的唇、獾獾的脚掌;鱼类有洞庭的鳙鱼、东海的鲕鱼;蔬菜有华阳山的芸菜、云梦湖的[_a***_];调料有四川阳朴的姜、大夏国的盐;主食有玄山的禾、不周山的粟等等。
《吕氏春秋》记载的食材很奇葩,有些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兽也出现在食材中,这是作者希望体现君王能够享用人间最豪华的美味佳肴才引用,就像人们所说的“龙肝凤髓”,只是一种珍贵食物的比喻,并非真实存在。不过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烹饪食物的技巧,到了汉唐时期,菜肴已经非常丰富了,唐朝盛行一时的“烧尾宴”就记载了大量菜谱。
烧尾宴是唐朝时期,官员新上任或者升官了,请亲戚朋友和同僚官员吃饭的宴席。其中唐朝韦巨源在一次升官的时候就摆过烧尾宴,他还记录下当时的菜单,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五代时期陶谷著作的《清异录》中有部分菜肴的记载,虽然不是全本,但也相当丰富。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款来自唐朝时期的菜肴:
通花软牛肠:把羊骨头里面的骨髓取出,拌上调料塞进牛肠中烹制,牛肠爽口,羊髓浓香;
逡巡酱:这道菜有点争议,有人认为这是鱼肉和羊肉切成片快炒而成,有人则认为这是鱼肉与羊肉制成肉酱。如果这道菜是快炒而成,这又将成为宋朝之前有炒锅的证据。从字面上看,鱼羊为鲜,这道菜的美味程度自然不言而喻了。
《烧尾宴》共上了58道菜,有冷盘、热炒、烧烤、点心、汤品等,如此丰富的菜色已经可以和现代美食相媲美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后来把食物精细化、多样化,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美食,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对生活更美好的追求。
古代中国的饮食和现代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古代物流不发达,很多现在习以为常的食材和调味料在古代是根本吃不到的。比如常见的辣椒,中国人大规模吃辣椒的历史也就是从民国开始的。
汉朝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所以在先秦时代,古人是吃不到这些,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五谷是主食,肉食和蔬菜是副食,要搭配来吃,《诗经》里也记载了二十多种蔬菜的吃法。
而是在先秦时代,天子一天可以吃四顿饭,诸侯一天能吃三顿,平民一天只能吃两顿,所以大家都想当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了能多吃饭。
先秦的人吃饭,主要还是以烤制和煮为主,炒菜这种吃法要等到宋朝以后才会出现,而蒸是三国时代才出现的烹饪方式。先秦时代大家主要的菜谱就是用鼎煮小米饭、煮白菜和烤肉,然后调料最多就是撒点盐巴,咱们现在的常见的调味料先秦根本没有。
到了汉代,由于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西域作物和食物吃法,胡饼也就是现在的烧饼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到了唐朝之后,由于玄奘去印度取经,顺便带回了榨糖的技术,所以在唐朝以后,中国人开始能吃到糖。唐朝人常吃的食物,在现在叫片汤,古代叫馎饦,就是把面片扯成拇指大小,加入汤中煮熟,再添加调料。吃片汤同时还要就蒜和大饼,这是唐朝人最流行的吃法。唐代人觉得猪比较***,吃牛肉又是违法的,所以羊肉是唐朝人常吃的肉食,但是羊肉膻味比较大,胡椒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