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四大习俗?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1,春节食俗:“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团圆饭。食年糕、饺子、元宵的习俗,喝元宝茶、年酒的习俗。
2,端午节食俗:吃粽子的习俗,食咸蛋、饮雄黄酒(避毒与邪)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
3,中秋节食俗:吃月饼,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传说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4,重阳节食俗: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大雪到了!关于节气大雪的由来传统习俗吃的传统食物,你了解吗?
“大雪”的由来是天体运动产生的结果,不是谁的主观想像或创造。此时地球北半球感受“阳光”的光和热最少,北半球进入“严寒”季节,“大雪”丶“小雪”丶“小寒”丶“大寒”均表示“寒冷”的呈度。
这个季节气温较低,受气温变化影响人的生理代射也会放缓,感觉天寒地冻,所以我们要加衣服,穿上棉衣棉裤以保暖,以维持生理代射正常进行,否则就会冻伤,特别是暴露的“面部”丶“耳朵”丶“双手”可能会冻伤。
在传统习贯中有“冬补”,一般吨“狗肉”丶“羊肉”吃(中医认为“狗肉丶羊肉丶鹿肉都是大补之物),或用“温补性”的“温补药”吨猪肉吃,这叫“补阳气”,各大药店都会推出“冬补”之药,以推销“中药”展开竞赛,老板会对各药店评比给于奖励。
俺家很早就不“冬补”了,80年代前肉还凭计划供应,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父母到这天也都会“冬补”。80年代中后,家里几乎天天有肉,尽管父亲解放前9岁就从事“中医药”也都不“冬吨冬补”了,也再不花销一分钱用于“补药”上,因为不需要。
“中医药界”有句谚语:“药补不如食补”,这真是“经典之谈”,这和现代“《临床营养学》”观点是一致的,说明中国古传统医家和现代医家认识是一致的,不存在“中西”之差,也说明“真理”只有一个。
在看“中药”中之温补药,其味都“甘辛”,其性主“温热”主升。即“高热量”的激活性因之,配以“高蛋白”丶“脂肪”如“狗肉”丶“羊肉”都是高蛋白物质,猪肉高脂肪这都是“高热量”食物,为机体代射提供足够的“热量”和“动能”。中药中的“甘味”即含糖量较高的植物,如“大枣”丶“枸杞”丶“沙参”丶“红参”等都是含糖较高丶提供热量和动能较强的药物。
说白了,所谓“温补性中药”它就是营养性物质。今天生活好了,食物中营养摄取充足(甚至过剩)自然不需要“药补”了。何况,“中药”中除了“营养”性物质外,还有其他非营养性物质呢,过多食入可能沉积毒素丶产生副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