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豫菜”是八大菜系之母?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几千年来无数英雄生于斯、长于斯,诞生了无穷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设计。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可谓是至关重要,中国人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关系到人民的物质水准、同时也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富裕和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他们的审美心态、物质追求和心境。
图片一:中华厨祖 伊尹
中国八大菜系,要追根溯源的话,那就是河南。河南中国菜系之母,很早就有「天下菜系源于豫、始于伊尹盛于宋」的说法。
中国远古时代人民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尚且不具备完备的饮食体系,到了商代才开始形成完备的菜系系统,作为中国菜的始祖的河南人伊尹,乃商代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更以“中华厨祖”而闻名遐迩。商汤代夏,伊尹“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烹饪理论体系,中国菜始于伊尹可以说是名至实归,被中国厨业界尊为始祖。
图片二:清明上河图鳞次栉比的商铺
但中国菜极大丰富还是在宋代。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物质生活极为丰富多彩,由此诞生了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他们有充分的空闲时间和物质条件研究、发明、创造美食。今天任何一名厨师必须熟悉的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烹饪技术,正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现在我们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油条、汤圆、爆米花、各式糕点等美食与小吃,也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
在宋代之前,中国人大多时候只是满足于温饱,日常生活仍旧是上古时代的一日二餐制,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的繁荣,人民摆脱了低层次的温饱需求,转而追求舌尖上的快欲,“一日二餐制”发展为“一日三餐制”,在饮食上,人民有更多的选择,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赋予宋人更多的才思和灵感,甚至诞生了最早的外卖行业。
图片三: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
河南菜不如川菜辛辣,不如粤菜甜腻,不如鲁菜咸腥,秉承伊尹的烹饪理论,讲究五味调和,最为养生。河南菜上启商周,经过魏晋隋唐,到了宋朝可谓蔚为大观,最终形成完善的、自称体系的菜谱系统,一直影响中国人至今。
“天下菜系源于豫、始于伊尹盛于宋”,斯是如此。
据悉,现存最早的蒸汽熟物的器皿是陶甗(yn),出土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所以,中原、中州、河南的烹饪文明 是中国烹饪文化的主干和母本,应该是姥姥 虽然生在河南,长在河南,但很多人对豫菜并不甚了解。 在2007年就首次发布的《豫菜基本规范》中,记者找到如下论述:豫菜以郑州为中心、由四个不同的口味区构成。 豫东口味居中,恪守传统、扒制类菜肴最为典型,以开封为代表;豫西以洛阳为代表,水席为典型风味,口味稍偏酸;豫南以信阳为代表,炖菜较为典型,口味稍偏辣;豫北以新乡、安阳为代表,善用土特产,口味偏重。 豫菜坚持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基本传统,突出和谐、适中,平和适口不***是其显著特点。各种口味以相融、相和为度,绝不偏颇是基本原则。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豫菜一直秉承着中国烹饪的基本传统—中与和。 中与和为中原烹饪文化之本,为中华文明之本。 抄来的
中国美食除八大菜系排名?
中国美食的菜系分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就是所谓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现如今各地方的饮食更是细分出很多有地方特色的菜系,有潮州菜,东北菜,本帮菜,赣菜,鄂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清真菜等等!让久居中国的老外们叹为观止。
八大菜系排名?
八大菜系,其实都是各具风韵,各有千秋,排名之说,实在是有点牵强。只能和大家聊聊其在人们心中的大致地位。
在人们心中,有一种排名是:一川菜,二粤菜,三湘菜,四鲁菜,五徽菜,六闽菜,七浙菜,八苏菜。
中国八大菜系没有排名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淮扬菜、粤菜、川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饮食的"八大菜系"。
除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菜系,东北菜、本帮菜、赣菜、鄂菜、京菜、冀菜、豫菜、客家菜、***菜等菜系。
都说鲁菜是四大菜系之首,是以什么标准评判的?
鲁菜凭什么能成为四大菜系之首?这其中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过在说鲁菜之前,我们先说说四大菜系的来历——所谓四大菜系,形成于清朝初期,既鲁菜、川菜、粤菜、苏菜, 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地方菜!所以被称作"四大菜系"。有人说我们中国不是有八大菜系吗?是的,但是最初只有鲁、川、粤、苏这四大菜系,后来到了清末,才有了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的形成,从此以后,代表中华美食的八大菜系终于诞生!
而其中起源于齐鲁大地上的鲁菜之所以能称为四大菜系之首,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是中国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源发性质的菜系,而后来的淮扬菜、川菜、粤菜则是属于影响型的菜系(也就是说他们这些菜系多多少少受到了其他菜系的影响)!比如小编是河南人,喜欢吃豫菜,豫菜作为中国很有影响力的细分菜系,也同样受到了鲁菜的影响。还有就是京菜(京式菜系),京菜也受到了鲁菜极深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鲁菜成了四大菜系之一并居首位,而京菜却只成为了中国的细分菜系之一)。换句话说,鲁菜是为中国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奠基的菜系!也是中国家常菜的源泉和基础!
一个地方的菜系,和这个地方的物产和风土密不可分,鲁菜也是这样,山东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山有水,有海有湖,同时又沃野千里,物产极为丰富!其粮食蔬菜,家禽,海产品等种类繁多,品质很高!这就为鲁菜的诞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大家都知道,鲁菜特色是咸鲜、浓油赤酱,同时具有香、脆、嫩、醇的特色!且刀工精细,技法全面,调味平和,菜品繁多,火候严谨,特色鲜明。擅长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等技法!而这些技法,则又奠定了中餐的烹调技法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鲁菜便崭露头角,善于烹饪牛、羊、猪等食材,还善于制作家禽、野味和海鲜。在当时的齐鲁大地上,已是名厨辈出。所以鲁菜无论是其物产,历史,还是烹饪技法,或是做菜的功力,都是最悠久、最丰富的,最有难度的菜系。
鲁菜之所以能称为四大菜系之首,第二个原因就是历史悠久,影响力大!早在宋代以后鲁菜就已成为"北方美食"的代表。到了明、清两代,鲁菜已然成宫廷御膳扛把子!一个菜系能成为宫廷菜的主体,被***所青睐,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宫廷菜系,是相当不容易的!想当年,在明清两代北京的八大堂,八大楼,八大居,顶级的二十四名店,皆为鲁菜。所以说鲁菜堪称是四大菜系之首,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鲁菜家族三大风味奠定其四大菜系之首的位置!说起鲁菜家族三大风味,大家都知道,在鲁菜的内部又分为——齐鲁、胶东、孔府三种风味,这三大风味都蜚声海内外。其中齐鲁菜以济南菜为代表,菜品以清鲜脆嫩著名。而用高汤调制也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其高汤分[_a***_]和奶汤两种——清汤清澈见底,味道鲜美;奶汤颜色乳白,赏心悦目。济南菜的烹调方法除了炸、煎、爆、炒、还有焖、焯、烤、烧等,还特别善于制作拔丝、蜜汁等甜菜。被大家熟悉的糖醋鲤鱼就是济南菜,比较出名的济南特色菜还有汤爆双脆、葱烧海参、棒子鱼、油爆鱼芹等。
鲁菜家族三大风味之一的胶东风味,则以烟台福山青岛菜为代表。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以烹饪海鲜见长,口味以鲜嫩为主。代表菜有肉末海参、香酥鸡、崂山菇炖鸡、原壳鲍鱼、酸辣鱼丸、炸蛎黄、油爆海螺、大虾烧白菜、黄鱼炖豆腐等。
鲁菜家族三大风味当然也少不了——孔府风味,以圣人孔府所在地曲阜菜为代表!用一句话来形容孔府风味再合适不过,那就是孔圣人的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儒家圣贤们早就奠定了中国饮食对精细的审美取向以及五味调和的调味哲学)!什么一品寿桃、翡翠虾环、海米珍珠笋、燕窝四大件、拔丝金枣等佳肴,堪与过去皇朝宫廷御膳相比!
所以鲁菜以其原创性的菜系,悠久的历史文化,广泛的影响力,深厚的口味传承,堪称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首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作为一个家里开过酒楼,又写过美食专栏的山东人不吹不黑,来说说我的理解。
所谓的四大菜系定义和划分,最早也要追溯到清朝中后期了。那时候流行一个说法是官家吃鲁菜,商人吃粤菜,文人士子吃江南菜,百姓人家吃川菜。 其实,这四个菜系无一不讲究刀工繁复,精烹细作。平心而论,对于食客来说只存在口味的差异和适应程度,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 为什么要所谓的鲁菜第一呢?主要归咎于官本位思想和
鲁菜宴席的规矩和仪式感决定的。
在中国古代很长的一段历史当中,社会阶层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自从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以后,举国上下无论穷富都以读书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美好的职业生涯。十年寒窗苦读,换来一朝登上天子堂。想想都觉得***。
鲁菜的礼仪在周朝已经定下了基本调性,后又经过孔孟等文人大咖的不断追捧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四平八稳又严谨周到的套路。古代书生官员,都自称孔孟的学生,自然对【子们】的那些套路痴迷不已。宴席规格,座次排位,上菜顺序,敬酒言辞都让他们体会到了做官的好处,极大满足了虚荣心。其他三个菜系虽然也有种种的迷人之处,但对于精神层面的享受来说,官员们更喜欢鲁菜和鲁菜宴席。他们一边觥筹交错,一边满面红光地唱: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得意之情,流于言表。社会行为中,话语权一度掌握在少数上层人手里,作为庞大国家机器当中的关键部分,当然所谓的座次、定义是由他们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