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历史名人与美食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可谓是深远持久、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历史一直没有断过。流传至今,有名的历史人物也有许多,很多的美食都是这些历史人物做出来并且取下面得名字,或者是跟他们有很大关系的。
1、苏轼
第一大吃货,不对,是大文豪!他的文学造诣和才华自然不必说了,可是你可知道人家有“北宋第一吃货”的头衔,看看他的诗,你就知道他是有多爱吃。相信你一定听过“”吧,没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先生发明的。他除了写词,平时没事就研究美食。通过对美食的研究,还专门写下了《老饕赋》和《炖肉歌》呢。
2、张翰:美食第一 为吃辞官
张翰,字季鹰,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也是个著名的吃货。
据《晋 书》记载,他本来正在做官,而且官职还不低,结果一年秋天,他一时嘴馋,想起家乡现在正是吃鲈鱼脍的时候,于是官也不做就回家吃美食去了。
3、乾隆
乾隆每次都要把所访之处的美食吃个遍,花了很多的银两在吃喝玩乐上。虽然贵为天子,毕竟也是肉长的,旅游也不过就是逛吃逛吃。关于吃,乾隆写下了不少诗句,比如这首《黄瓜》: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乾隆所访之处,基本也就被他吃了个遍,跟乾隆有关的美食故事也不胜枚举。比如乾隆和鲫鱼汤,乾隆和松鼠桂鱼,乾隆和鱼头豆腐…可以开创一个菜系叫“乾隆爷吃了都说好”。
4、张 大 千
张大千不仅懂吃,还会做菜,当代艺术家中没一个比得上。他常以画论吃,以吃论画,教导***时说: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能学好艺术?
张大千很喜欢自己做菜,在台湾、巴西、美国居住时都自己琢磨做美食。晚年定居台北,张大千和京剧名伶郭小庄结为忘年交。
他亲自动手,请对方吃牛肉面。张大千的牛肉面分两种,一是红烧,一是清炖,面条有宽有细,可供选择。
他在汤里加了花雕酒,做红烧牛肉面时炒豆瓣酱很关键,用小火炖4个小时;清炖牛肉面则自始至终用中火,还要不断地撇油和浮沫,让汤清澈见底。郭小庄平时为保持身材吃得很少,却也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下三大碗。
作为一个地道的福建福安人,我不得不说我们福建的光饼,我们的光饼是为了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
相传明嘉靖四十二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续下雨,军中无法开火,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十分方便携带。并且后面,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
福建的光饼有很多种,有建瓯光饼,闽清光饼,永泰葱油光饼等,而作为福安人我必须介绍福安光饼。福安光饼传承了戚继光发明的光饼,中间有一个小孔可以用线串起来。并且清明节的时候可以用来祭拜祖先。
光饼的吃法也有很多,光饼干吃,光饼夹豆芽等最爱吃的还是光饼夹海蛎包,福安人称之为“福安式汉堡”🍔。
光饼不仅好吃,而且还会养胃,光饼里头含有少量的小苏打,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来讲无疑就是一种好吃的胃药。
对于吃货来说,对各种诱人的美味完全没有抵抗力。
一、苏东坡与东坡肉
“东坡肉”是苏东坡在徐州任太守时创制。
《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二、粽子与屈原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百姓们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据说后来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粽子:
慢慢的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三、宋嫂鱼羹与宋高宗
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六年(公元1171 年)3 月15 日,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命内侍买湖中龟鱼放生,宣唤中有一卖鱼羹的妇人叫宋五嫂,自称是东京(今开封)人,随驾到此,在西湖边以卖鱼羹为生。
宋高宗:
高宗吃了她做的鱼羹,十分赞赏,并念其年老,赐于金银绢匹。从此,宋嫂鱼羹声誉鹊起,富家巨室争相购食,宋嫂鱼羹也就成了驰誉京城的名肴。
经历代厨师不断的研制提高。宋嫂鱼羹的配料更为精细讲究,制成的鱼羹色泽油亮,鲜嫩滑润,味似蟹肉,故有赛蟹羹之称,是闻名遐迩的杭州传统风味名菜。
宋嫂鱼羹:
四、梧州田螺与李宗仁
“***战争”时期,新桂系占据梧州。
李宗仁和白崇禧一日便服出游,骑楼街上突然飘来螺香,李宗仁不禁食指大动,说健生我们吃田螺去。
去吃田螺咯:
坐下叫老板上田螺,一边吃一边呼好吃,好吃。李将军感叹:若无战事,一碗田螺,一杯小酒,细细品尝,也是人间一乐事也。
卖田螺的魏老伯见此人气度不凡,忙问旁边相识食客。食客曰;李将军你都不认识,他是我们广西人的父母官啊!
老伯田螺:
魏老伯忙上前:
“将军,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将军在梧州,真是梧州人之福啊!”
将军后来在梧州时多次去吃魏老伯的田螺,并帮他提字。从此梧州田螺名气大振,成为广西名菜。 至今步行街的老伯田螺店,依旧吸引着广大食客。
作者:歪眼小史工作室 ——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