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发明饺子的故事?
不是李时珍发明饺子,是张仲景发明的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受,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1]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现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现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冬至吃饺子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谢谢哥的柔情似水邀请。冬至一到严寒至,从冬至日开始就进入了数九寒冬,人们为了补充体内御寒所消耗的热量,就选择了吃饺子。俗话称“冬吃饺子夏吃面”,饺子能补充大量热量,帮助御寒,这是其一,再者由于饺子形状酷似耳朵,民间有吃饺子就是安上耳朵,不会冻坏耳朵的习俗,蒸饺子热气腾腾,吃饺子团团圆圆,也象征着一家热闹团圆和睦欢乐的景象(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本人水平有限,只能这样理解,不对的地方欢迎关注讨论,谢谢!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一天,然后就一天天变长了,也是数九的开始,天气到了最寒冷的季节,进入冬天有一段时间,人们的身体抵抗寒冷的程度需要补充些好的食物,所以包顿饺子吃,历史渊源真不知道,腊七腊八喝腊八粥,都是补充些营养,冬天严寒,身体没有热量哪行呢。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700字,阅读需2分)
到了冬至,我们都会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热乎乎的水饺,在驱走寒意的同时,也提醒自己和家人,凌冬将至,珍重身体。
冬至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号称“中国的第五***明”。
而冬至在古代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地位仅次于春节,因此也被称为“亚岁”,俗曰:“冬至大如年”。
冬至时节全球日照角度示意图
到了这一天,北半球的正午日影最长,太阳斜射达到最顶点,意味着北半球最冷的日子将要到来。
黑暗的尽头是光明,寒冷的尽头也是温暖。
到了冬至,虽然最寒冷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太阳毕竟一天比一天更温暖,给寒冬的人们无尽的希望。这也是冬至在古代成为一个重要节气的原因。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同样发源很早。
据说源自东汉的帝乡——南阳郡。
东汉末年,汉廷宦官与外戚交替干政,党争不断,民间水旱无常,民不聊生,此时的南阳郡,爆发了几次瘟疫,民众死亡无数。
东汉末年乱世
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有一张家,本来家族兴盛,经大疫而人丁凋零,张家有一个孩子,名叫张仲景,见此情形,立志学医济世,他勤求古训,博***众长,终成一代名医。
张仲景像
有一年的冬天,雪花飘零,寒风刺骨,“医圣”张仲景在宛城(今南阳市)看到很多衣不蔽体的农民,因为寒冷,他们的身上因冻寒多发冻疮,尤其是耳朵多被冻烂,使人见之心生悲悯。
张仲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想救济一下这些难民。
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
张仲景开了一剂祛寒的草药,让人取一口大锅,将草药连同大块羊肉一起煮熟了,捞起切碎,包成饺子,然后再煮熟分给路过的行人吃。
张仲景将此饺和汤命名为“祛寒娇耳汤”。
路人吃完含有草药的羊肉饺子,再喝一碗热腾腾的汤,浑身暖暖的,一扫身上的湿寒。张仲景又将“祛寒娇耳汤”的药方传给众人,以助寒民治疗冻疮。
为纪念张仲景这位南阳的仁医,冬至的时候,这里的人都会吃一碗饺子,还说如果不吃的话,当心会冻烂耳朵。
这个说法不断流传,就演变成为今天北方很多地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在南阳的城东,温凉河畔,名医张仲景的墓就在一片高地之上,静谧的医圣祠,默默守候这这位南阳的名医。
南阳医圣祠
马上就是冬至了,记得吃饺子的时候,和亲友聊一聊关于冬至和张仲景的故事哦。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也欢迎私信交流~
冬至很重要
冬至古时候叫冬节,就是个很重要的节日。《晋书》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很重视冬至。时至今日,虽然冬至没有法定***日,但还有一些地区保留冬至当节过的传统。
在中国吃是很重要的事,过节要吃饺子的习俗,有很多节,春节、初一、头伏、冬至等等,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北方地区吃饺子会更多些。较南的地方有可能会有面条、汤圆取代。含义都是一样的,要热热闹闹团团圆圆。
饺子的传说
冬至到春分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所以人们常说,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饺子能驱寒?
相传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他告老还乡的时候,正好赶上寒冬腊月。在白河边上,他看到很多穷苦人衣衫单薄,营养不良,又赶上寒冷的冬天,耳朵都快冻烂了。于是张仲景经过一番推研,研制了一个食疗方子——就是饺子。吃了饺子不仅可以果腹还能御寒,名为“祛寒娇耳汤”。饺子馅料都是滋补的热辣食材,羊肉、辣椒还有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后再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煮熟。
通过考古发现,过去人吃的饺子,跟我们现在包的饺子几乎无差别。这种像耳朵一样的食物,张仲景把他们分发给来看病的穷苦人,这就是饺子的来历。
冬至是不安宁的日子
冬至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源于先秦时期记载,冬至日的特点是,“旧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冬至是个不安宁的日子,至少在先秦时期,人们把冬至当做一个需要敬天、息事、宁人、斋戒静心的重要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