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风味特色有哪些?
蒙古族民族风情简介:蒙古族餐饮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饮料有奶茶、酸奶酒等。
牧区蒙古族以肉食和奶食类为主,以粮食为辅。一日三餐,重视早餐和晚餐。早上通常奶茶泡炒米,再加少许奶皮、奶豆腐等;晚上多吃羊肉混汤面、鲜奶面饼或手扒羊肉。
喝奶茶不分饭前饭后,只要想喝或客人来,一天都不断。
肉食以羊肉、牛肉为主。羊肉的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等,这是蒙古族的传统佳肴。其中蒙古族“手扒肉”,选用肥嫩的小口羯羊肉制成,用清水煮成七八分熟即可食用。可用手拿着吃,或用蒙古刀剔着吃。
肉质鲜嫩,味美可口,易于消化,是蒙古族牧民常用的待客佳品。而蒙古族烤全羊,是宴席中一道最讲究的名菜,将一只完整的羊烤熟,呈棕红色,油亮油亮并吱吱作响,香气扑鼻,由厨师将其蹲卧在盘子里抬上宴席,然后切成若干块和片,供客人食用。
色、香、味、形俱佳,有浓烈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 蒙古传统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神灵的活动。时间多在每年6-8月份。“敖包”,蒙古语“堆子”的意思,由石头垒起石堆,上插树枝、柳条为行人指路和标明方向,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传统的祭祀形式有:血祭、酒祭、火祭。祭敖包时,杀牛宰羊作祭品。
现代祭敖包又增添了***、摔跤、射箭等竞技比赛项目以及歌舞表演等新内容。
祭敖包的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蒙古族青年男女在活动中互表爱慕之情,相约再见的时日,“敖包相会”即源于此。 草原饮食文化是十足的草原风味。当你坐在凉爽的酒桌前,新鲜的奶茶送上来,香喷喷的手扒羊肉端上来,那种鲜鲜的香气,使人垂涎三尺。
到了草原,你就大口大口地吃羊肉,大口喝浓烈的白酒,酒过一半,思绪正如云在半山腰拥来拥去。
歌声在酒桌上就点亮了,那拉着长音的蒙古族民歌与黄土高原民歌一样有个性。草原敞开窗口,小风夹着青草味浸入游客心扉。
人们又会怀念起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亲近勤劳、善良的牧民和苍劲的草原、悠扬的马头琴声。 草原的篝火晚会使人精神放松。
当星辰布满天空,一勾弯月的清辉洒落在辽阔的草场,火光升腾起来,草原那种神秘、深奥及厚重已呈现出来。
火光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翩翩起舞,现代舞、俄罗斯芭蕾舞、草原民族的安代舞,这率真、粗犷的科尔沁草原民族舞又变得柔润起来,现代人已把世界思想文化艺术融到了一起。
黔菜的特点是什么?
辣香是黔菜的主要特点,着名菜点大多与辣椒密切相关,如宫保鸡丁、各类火锅、肠旺面等,都需要用辣椒来调味,黔菜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麻辣、蒜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黔菜肴突出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菜家家腌制,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夏天食用更可解暑。酸汤则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酸菜的腌制主要原料为萝卜、白菜、卷心菜等。酸汤的制作又分菜类酸、鱼类酸、肉类酸、米类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
黔菜肴讲究蘸水。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因辣椒的制法不同,蘸水又可以分为数种:糍粑辣椒蘸水,辣香浓厚;糊辣椒蘸水,干香浓郁;青椒西红柿蘸水,清香爽口……还有更讲究的,或在蘸水中加入油炸过的黄豆、花生;或调上腐乳撒上点脆臊、肉末;或拌上点折耳根、茴香、薄荷、苦蒜……又别具一番风味了。
黔菜,是贵州本地正宗的菜肴。黔菜有两大组成部分,一为民族菜,一为民间菜。黔菜的特点是辣醇、香浓、酸鲜、味厚。
狭义地讲,是原材料皆产于贵州,在本地各民族中长期认同、流行的,具有本地调料特点,口味习惯的菜肴。由民族菜,民俗菜、土司菜三个部份组成。 广义地讲,原材料不问出处,它的烹饪方式,口味习惯符合于贵州人,就是黔菜。正是一方水土、一种口味。
具有代表性的黔味佳肴有:糟辣脆皮鱼,宫保鸡丁,泡椒板筋,独山盐酸鳝片,汽锅脚鱼,乌江豆腐鱼,天麻鸳鸯鸽,折耳根炒腊肉,凯里酸汤鱼,辣子鸡,息烽阳朗鸡,土鸡炖鱿鱼、花江狗肉、罐罐鸡、盗汗鸡,青椒童子鸡,小米鲊。具有贵州特色的小吃如:软哨面、遵义鸡蛋糕、大方臭豆腐、红油米皮、丝娃娃、铁板快炒、肠旺面、酸汤面、八宝饭、素粉、雷家豆腐园子、黄桥烧饼、花溪王记牛肉粉、虾子羊肉粉,贞丰糯米饭、贵阳鸡肉饼、毕节汤圆、包谷粑、糕粑稀饭,状元蹄,冰浆,玫瑰冰粉,米豆腐、青岩豆腐果、羊肉粉、烙锅洋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