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鲤鱼,黑鱼在美国没有人吃,在中国反而是美餐,为什么?
简单的来说是中国人口众多,吃饭是个巨大的问题,农耕文明熏陶下人很勤劳,再加上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所以不同的地域就幻化出不同的美食,逐步形成官方承认的九大主流菜系,其实中国的菜系远不止这么点,就是一个地区也不一样,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一而足。
而外国人一来是***充足,***优厚,所以造成饮食比较单一,比较挑剔,比如大家知道人家大多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淡水鱼类,大家听说德国的螃蟹泛滥了,美国的亚洲鲤鱼泛滥了,澳洲的龙虾泛滥了……你什么时候听过中国什么东西泛滥的么?
而且,中国人的厨艺也是世界级水平的,世界公认的三个美食国度中国,法国和土耳其,其中尤以中餐最为复杂多样,也最好吃。为中餐点赞。
西方人的饮食和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靠海也是,鱼肉和面包,靠近草原则是乳制品,牛肉为主。
中国人的人口,以及以前的农耕文化,对于土地***,食物等方面的利用率更高,而且从古至今的食物问题,饥荒让人口众多的中国不得不想方设法把有限能吃的食物变得更好吃。
对于像淡水鱼一类的食材也就有了更多处理手段,你看外国人处理一些海鲜手法还是比较简单,直接用水煮的有,或者煎和烤,这样的处理的菜品,一般还是沾酱汁吃,或者之后再进行调味如加入盐,胡椒一类,这类手法,海鲜当然可以,没什么腥味。
但是鲤鱼和黑鱼它们不行,黑鱼和鲤鱼都是低层游鱼,黑鱼杂食性鱼类,鲤鱼的话吃苔藓,一些沉积物,有一股土腥味,就现在人工养鱼也极少养鲤鱼,去市场买鱼,有几档卖鲤鱼?
更何况外国人他们处理都不行,又怎么吃呢?
一颗普通的乡野菜如何逆袭变网红?
农村野菜遍地都是,有些简直泛滥成灾,连猪都懒得吃了。但是在城市人眼里,这些却是无价之宝,可惜这些宝也只能浪费在深山里。要想让野菜变身成为有价值能带动经济的真宝贝,我觉得应该做到:
1.像批发蔬菜一样收购。这得离市场近才行,比如每天早上有商人固定到村里去收购,收好再拿到城里的集市专卖。有了经济的驱动,农村人自然喜欢上山***野菜来卖了,这样野菜也有了更高的价值。
2.可以通过网络销售。我们村就有个小伙子,今年春节以来一直在网上卖野生的竹笋,山上野生竹笋多,一斤卖5块钱,小伙子一天挣好几百呢。
3.通过乡下的旅游观光等带动野菜的发展咯,比如有农家乐或者别的旅游项目,可以让游客体验***摘野菜的乐趣。
我家乡也在大山里,野菜一年四季吃不完,鱼腥草、龙葵、芭蕉芯、水芹菜、雷公根等等,绿色健康,好吃美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山里的野菜:
野菜,说穿了,其实就是野草,大部分的野草都可食用,只有少部分野草因含有毒素而不可食用。大多数的野草因口味涩口、带有苦味,不被人们食用,只有少部分较符合人们的口味。野草因食用的人多了,就变成了野菜,现在人们餐桌上的蔬菜很多也是从野草演变而来,人们通过种植、改良而变成了蔬菜。
人们一直有食用野菜的习惯,在战争年代和饥荒时期,因缺少食物而被迫食用野草,也有因为穷买不起食物,野菜就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从小,对野菜就有认识,就开始食用野菜,***摘的最多的就是荠菜、马兰头和薤白,薤白也就是被人称为野葱、野蒜的东西,那是因为这三种野菜的口味非常好,而且荠菜和马兰头还被人工种植了。也许我的家乡条件还比较好,有些野菜,如马苋菜、草头、山芋藤、叶等,人是不吃的,主要是喂猪,至于其他地区有没有食用这些野菜的习惯,就不得而知了。
薤白(野葱)
印象中,自从回城读书后,就再也没有接触野菜了,直到很多年后,偶然才看见菜场里有卖荠菜、马兰头,这才知道荠菜马兰头已经被人工种植商业化了,但那个味已经不是野菜的味了。
马兰头
最近几年,人们突然兴起了野菜热,吃野菜变成了一种时尚,野菜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究其原因,主要被蔬菜的种植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害怕了。人们因现在各种奇怪疾病、癌症爆发而害怕,开始重视健康养生,加之蔬菜种植户超量、违规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的违法现象不断被揭露,人们才被迫将视线转移到野菜上,野菜在这种背景下开始流行起来,加之野菜还具中药属性,于是更加被人重视。
苜蓿(草头)
人们只知道野菜是自然生长的,没有农药、化肥的侵袭,因而是健康的食物,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种植业,大规模超剂量使用农药化肥的背景下,有哪一块土地不被污染,在污染的土地里自然生长的野菜又哪会是健康的食物?因此,要想得到健康的食品,规范、健全法律制度是当务之急,要对违法安全规定的食品生产者进行严厉打击,而不是不痛不痒的象征性的做些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