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俗文化?
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要准备丰盛的食品,还要供祭祖先,接着休息5至10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有踩鼓、跳芦笙、***、斗牛、斗鸟、“游方”等活动。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的节日。
黔东南部分地区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
1、婚姻风俗
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通常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
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过去也有父母包办的,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点,由本寨姑娘与外寨男青年在此对歌,双方有意后则互赠礼品作为定情的信物。这种传统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在黔东南称为“游方”(又称“摇马郎”)。
2、饮食风俗
黔东南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3、文艺风俗
黔东南施洞口一带的“飞歌”(确切的意译应是“高歌”,即“高声唱歌”。)常为二人或四人的齐唱,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有强烈的感染力。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民间工艺瑰丽多彩。用蜡刀蘸蜡在白布上画好图案花纹后,浸入染缸染色,然后用水煮沸,脱去黄蜡现出蓝底白纹图案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左右的历史,在苗族民间流传甚广。
东北鬼节吃什么?
一、蒸面羊
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二、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三、吃扁食
以皮而论,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饺子馅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点,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一碗饺子虽说也有十多个,但在碗中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猪肉加些素菜和调料。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
南北饮食有哪些同源但不一样的地方呢?
说起这个话题,又得像小时候写作文那样感慨,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了!也确实是,秦岭淮河为界,由于南北方的气候差异而形成的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同,从而也就有了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要说相同的食物因为南北方而有差异的情形真的很多,就口味儿差异来说就有北咸南甜的豆腐脑儿,红烧的菜类,南咸北甜的粽子和汤圆;就食物的制作、形态及呈现等的差异来说,北方的各种炸酱面、拉面、刀削面、烩面等等,南方的什么小面、云吞面,单听起来就是一个豪放另一个则各种温婉,北方的各种大包,南方的各种小笼,如山东大包真的比我脸都大!北方的各种炖菜、烩菜几乎都是整锅端,南方的那一小碟子一小碗儿的透露出各种精致!诸如此类的吧,真的是很多!
不过,在交通工具和电子商务都如此发达和便捷的今天,南北方的空间距离会越来越小,在现在的这些孩子眼中,会越来越少有这种南北方的差异的概念,就拿我家娃儿来说,他从小吃粽子就可以同时有甜和咸的选择,他既可以吃豆沙的蜜枣的,也可以同时吃一个肉粽,所以对他来说,就是粽子有很多种口味儿而已,吃甜吃咸只是个人的喜好和选择!他不会再有北方吃甜的南方吃咸的这种刻板印象,更不会再争论那种更正宗那种更好吃!
仔细想想还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