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南方吃米,北方吃面!这是怎么推测出来的呢?
这和南北的环境差异,关有比较大的关系。北方盛产小麦等各种面粉。南方盛产大米等各种米粉。然后北方的气温比较低,而面粉的热量比较高。而大米是碳水化合物,其实热量比较低。
很高兴为你回答,南方和北方地区气候差比较大,环境不一样,土质不一样,种的植物也就不一样。
南方一年四季比较温和雨水多,土地适应种稻谷,种小麦是不行的,小麦需要过冬来年才有收成,只能种大米,这样一来南方人从小就养成了吃大米的习惯。
北方气候温差较大,冬天太冷,加上下雪,还有土质的性质,北方属于黄土地旱田,最适合种小麦,玉米,大豆类的植物,俗话说得好: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也就是说小麦要过冬冬眠来年才有好收成。不适合种稻谷,既便种了稻谷也不高产,农户只能种适应种的小麦,这样一来从小就养成吃面食的习惯。
我是河南的,家里也是吃面食的,从小就养成了吃面食的习惯,目前在南方上班也是天天吃大米,刚来时也是不适应吃大米,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偶尔也会做点面吃食吃。
让我来给你讲解一下哦,南稻北粟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环境上讲北方旱田适合种小麦,南方水田适合种水稻,其实并不需要什么依据了。唯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首先北方吃面南方吃米中的南北,并不完全是地理意义上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北,北主要指的是华北地区,并不包括东北(东北主要吃米,而且相比于南方的早熟高产大米,东北一年一熟的大米更加好吃)。而南就比较好定义,就是人们口中的南方。
南米北面的说法在很早以前挺适用的,现在基本就模糊了。
南方并不是不吃面条,也并不是没有面条。比如江西有一家挂面企业,甚至在全国挂面企业中排行前五。而北方是一些城市,都在做面上都格外出名,像是压倒性的胜利。
东北人其实挺不服的,坐拥肥沃黑土地和丰富水***的东北大米,被认证为国内最好的稻米。
但即使如此,北方有米,依然还是愿意吃面。
为什么?这就跟地缘因素和人文因素有关了。
地缘上,像东北这样拥有肥沃土地和丰富灌溉水源的毕竟是少数,像华北、华东、西北那边,盐碱地多,干旱时长,自然环境伺候不起水稻,只好转种对土地要求低还耐旱的小麦。
人文上,北方多寒,小麦的热量远高于水稻,吃它保温性更强不说,还顶饱。吃完不容易饿,这也是因为北方,尤其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现实窘境,小麦的性价比远高于水稻。
面食的可塑性也更强,吃着方便。蒸个包子、包顿饺子,菜和主食都有了。没馅的馒头、油饼、发糕,即便没菜配着,就点酱或咸菜丝,也可以吃得美滋美味。
北方的出名的面食多,大家也爱吃面食。虽然也会吃米,但如果有可选的情况下,明显能感受到北方人对面的偏爱。
南方的米,被南方人偏爱也是有原因的。
地缘上,南方气候湿热多雨,水田广布,就适合水稻的种植,所以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面食为辅。
人文上,南方水路发达,商贾多,有钱。有钱以后就很爱去倒腾,鱼米之乡蔬菜样式也多,有钱自然吃的也更精致。
所以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山东)、川菜(四川、重庆)、粤菜(广东)、苏菜(江苏)、闽菜(福建)、浙菜(浙江)、湘菜(湖南)、徽菜(安徽徽州),南方占了七系。
南方主食长期来几乎没有变化,但却死磕在菜的花样上。粤菜怪而生猛。川菜又麻又辣,湘菜辣而不麻……菜品丰富。
米也被南方人玩出了花样,除了饭、稀饭、炒饭、糍饭、糍饭糕、凉糕、刺毛团、粽子、年糕、糍粑等,还有很多米磨成粉做的松糕,汤圆、米线、麻球、糖糕,各地小吃很多都是用大米制作的食品。
但现在交通发达起来,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某牛肉拉面,北方的餐馆也能米面选着搭配,南方也能看到山西和陕西面馆。
所以才会有我一个南方人,为了吃到好吃的面条,跨越千里跑到北方读书。
其实我觉得从主食上就可以区分得很明显。
我算是比较典型的南方人,就是一天不吃米饭🍚感觉就像是没有进食一样。刚去北方的时候,吃的都是什么馒头大饼类的,真的一点都吃不惯。
就拿我去西安的经历来说吧,因为他们讲究面食文化,所以街头巷尾也随处可见面食类的美食,好多次我和我朋友要吃米饭,走了几条街才找到。
我正好也有北方的朋友,她来到南方,就跟我吐槽,你们怎么每天吃的都是粉啊粥啊的,都不顶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