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藏族受地理环境和宗教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藏民族长期以畜牧业为主,因此,菜肴用料以牛羊肉、奶类为主,手抓羊肉、青稞面、酥油茶、河曲大饼是其独特的风味食品。此外,还有脍炙人口的“藏北三珍”,即用当地物产原料烹制的冬虫夏草炖雪鸡、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蘑菇炖羊肉。由于受到喇嘛教的影响,藏族不吃鱼类。
传统的中国食物及文化元素?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
中国饮食文化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传统的中国食物,都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及当地的文化元素。比如说腊肉,它就只局限于湖南,湖北等少数地方。用作腊肉的猪肉,一定要在冬天,而且是立冬以后的猪肉才能用来制作腊肉。猪肉切好后,要用食言腌制,然后用柴火慢慢熏烤,记得用小火,切记大火。
中国人的重养、重味等观念都是以重食为基点而产生的。重养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养者,养生也,就是养的方式以求得人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并达到长寿的最佳效果。倘若说重食的目的是为了生存,那么,重养则是追求人的生存质量的问题了。尽管养生是古代上层社会的生活内容,但作为一种观念,它已是无孔不人地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食养是最为基本的养生。中国自古就已有了一套完整的食养理论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相比的。
中国饮食文化涉猎学科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堪称独秀于世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国饮食文化所涉及的学科门类非常广泛,充分说明了饮食文化体系内涵的博大与深辽。从文化的技术体系看,烹饪原料之广博、烹饪工具之多样、工艺技巧之复杂、菜点花色之纷繁、风味流派之众多、在人类饮食文化史上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下:
一、思想教育文化
中华本土思想教育文化主要有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唐朝又从印度引进佛家文化即释迦摩尼佛法,合起来简称“儒道释”或“儒释道”。
二、音乐戏曲文化
我们的中国传统音乐主要有:
一是以传统乐器演奏的著名传统曲目。乐器主要有琴筝、二胡、唢呐,笙、锣鼓等。
二是各地各派戏曲,它的特点是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三、中国的书画
中国的书法是全人类独一无二的艺术。也只有中国的文字可以用艺术的形式书写出来。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书法字体,又分为行书、草书、隶书、燕书、篆书五种。
四、陶瓷文化
陶瓷不但是生活器皿,同时根据有艺术文化特性。我国古代文物、古董主要以陶器为主。最早在国际商业交易中,陶瓷是中国的代表。陶瓷的英文与中国的英文为同一个单词,可见它的中国文化特征的显著性。
五、节日文化
我国节日文化是很独有的。我们在季节上分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在生活上,比较重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如吃有特定的有象征意义的食物,如元宵、粽子、月饼等。
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有:
朝鲜族。以米饭为主食,以菜汤为副食,兼备各种风味小菜。
除上述饮食习惯外,还有藏族、苗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纳西族、独龙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也有独特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