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里你最喜欢的一道菜是什么?
初中以前没怎么吃过食堂,所以基本没印象,高中吃食堂时印象最深的是食堂的红烧肉和包子那做的是绝了。因高中在北方读的,所以食堂的红烧肉的风格是属于北方风格的红烧肉,重用酱油,与四川用糖色和上海风味偏甜的不同,个人觉得高中时的红烧肉就是酱油烧肉,但酱油的风味真的是让人觉得越吃越香,在吃食堂前,我从不吃肥肉,但自从吃了食堂后,一直觉得肥肉原来也如此美好。
还有一道食堂的神菜是番茄炒蛋,但高中时食堂的番茄炒蛋要放糖,我觉得不太好吃。
上大学来到四川,慢慢接触川菜,觉得川菜最大的魅力在于调味,的确味型丰富,各式菜肴都能吃得到,但记得曾经吃过一道神菜,把煮熟的鸡蛋过油后,然后加上肉末来烧,烧入味,把汤汁烧干以后,此菜极香,吃了一次后就难以忘怀,以至于每次出现此菜时都想打上一份,直至又一次在其中吃到了一个未剥净的蛋壳,后来就不太想吃了,仔细反思,出现此菜时一定是食堂早餐煮鸡蛋没卖完时,原来剩菜也很美好。
记得大学食堂中曾有一道绿油油的颜值极高的蔬菜,折耳根,这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讲,这道菜绝对是没吃过的,自己打上一份,兴致冲冲地吃一口,发现味道极怪,让我连整份饭都倒掉了,现在想起来还十分可笑,慢慢地我接受了折耳根的味道,现在变得非常喜欢了,看来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曾有一段时间在陕西师范大学生活的经历,特别喜欢吃食堂的肉夹馍和清真菜,因为我本身就喜欢***食品,所以到陕西读书的那段时间,我2/3的伙食是在***食堂解决的。最难忘的是食堂里面卖的西瓜。炎热的夏季,真的太棒了。
食堂,作为学生时代满足胃的最大场所,虽价廉,但是其“物美”却没有太大的保证,是无法满足味蕾的。但是,既然学校培育的是祖国的花朵,食堂自然也是不能太亏待他们的,偶尔也是会有一些美味,可以堪比五星级大厨的水平。
南乳仔排,是我整个初中时代日夜期盼的菜肴。若是哪天有幸遇到它,在窗口望去,它必定是所有菜品当中“最闪耀的一颗星”。
那是一种诱人的玫瑰红色,虽并不是最鲜艳的,但一定是最令人充满食欲的。因其美味,因其诱人,它会吸引同学艳羡的目光。南乳仔排的汤汁,是用玫瑰腐乳及其汤汁精炖而成的。香浓,甜美,就连平时乏味的豆干,在汤汁的渗透和温度的洗礼中,也变得美味而富有韧性了。而排骨,这美味中的美味,往往是留到最后吃的。小块的,粉色的,带有玫瑰香气的仔排,让高度紧张的学习生活,也变的轻松了。食堂的酱香茄子,彻底改变了我对茄子的看法。那是一道并不起眼的菜,没有丰富的颜色搭配,有的只有酱油浸泡下茄子的灰褐色。
但是,当你略带嫌弃的吃一口茄子,你会被它的味道惊艳到的。因为是大锅菜,茄子并不是过熟之后的那种绵软。相反的,稍生的茄子略带嚼劲,略带生涩,就是这样的口感,配上酱油与淀粉熬制的芡汁的包裹,浓郁之中透出清爽,十分下饭,竟也成为了学生时代追求的美味了。Cola
谢谢您的邀请!
食堂里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
我的答案:就是肉,我就喜欢吃肉,以为在食堂里的肉很少很少,还没有吃到都抢完了。所以我很香吃肉!
我是厨师,我们也有食堂就是那种不要钱的食堂,但是每次做菜,几十上百人,就那么几斤肉,都谁吃的啊,现在想想我都又有点留口水了!哎呀....好想吃肉!!!
我们饭店一个星期炒一次鸭子,每天都盼望这炒鸭子这一餐,每次都是很早就去了。要是不去早点,食堂那么多人排队,等到你的时候,人家都吃完了!有时候能分到一点鸭子的汤就算好的了。我们厨师吃饭有时候都是一桌一桌的那种,几个菜。好菜上来之后,就直接抢,根本都不是说慢慢的吃,全是抢的!我记得有很多吃,有好菜的时候,上桌不到30秒就剩下了一个空盘子,那可真的是先下手才有肉吃的时代啊!想想都感觉惭愧,还是一个厨师!
有人该说了,你是厨师还怕没有肉吃???我又要笑了,厨房全场都是摄像头,您想吃肉,去哪吃,抓到一次扣你两百,一天就在百八块钱,扣一下就完蛋了!
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苦衷,所以说食堂的菜,我就喜欢吃肉,其他都不喜欢吃!大锅饭真的不好吃!您觉得呢?
说到食堂,那肯定是学校的食堂了,满满的回忆。
本人比较爱吃辣,所以很偏爱食堂的麻辣香锅,里面有各种菜,比如土豆,菜花,鱼丸,肠,白菜,花生米等等,味道很香,辣辣的,麻麻的,在配上一份米饭,一份青菜,真的很下饭。
虽然学校的是大锅菜,缺少很多菜品,不比外面的菜品多,但是还是挺好吃的。
其次是凉菜,食堂里的凉菜很好吃,凉拌豆芽,凉拌黄瓜,凉拌土豆丝,用辣椒油一拌,还是很好吃的,想想都留口水。
我有并列最喜欢的两道菜:柿子炒蛋、尖椒炒肉……走遍全中国的食堂,无论南方的北方的,学校的工厂的公司的单位的……这两道菜也绝对稳坐下饭江湖里的头把交椅,虽然各地口味略有差别但是特别接地气,也受人待见,热腾腾的大米饭,先捞干的吃,吃到最后,再打二两饭扣到菜汤里拌着吃,拿个勺儿一大口一大口地蒯,碰上蒜片、葱段、肉渣儿、鸡蛋渣儿还小欣喜一下,别提多踏实了。
这种家常菜带给人的满足感不同于大鱼大肉和海味山珍,离家在外,肚子饿了,无论囊中是否羞涩,点菜时都会点一两个保守菜,因为这样的家常菜味道不会出错,怎么做都难吃不到哪儿去,就算其它“出幺蛾子”新菜都点失败了,还有这个柿子炒蛋或辣椒炒肉兜底,至少能吃饱,而且滋味熟悉,有舌尖上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大学那会儿,我智商情商没看出来多高,但饭商绝对当仁不让!我和打饭的阿姨处得很好,每回她老人家都特意给我多打点儿汤,盘子装得伏流伏流儿(满满)的,别小看阿姨这个岗位,位高权重人家占一半,虽然位不算太高,但权绝对重。打饭勺子稍稍一抖,就决定了你今天的幸福指数,多给点儿汤也是恩情,刚好泡饭吃,而且精华都在汤里嘛,遥谢阿姨。
一个公认的好食堂的标准并不是它能让你吃到多么复杂繁琐的菜式,那基本也属于天方夜谭,贴心的食堂只要把家常菜、下饭菜做得好,就很棒了,也是负责了。
比饭馆的菜还要好吃的食堂能有几家呢,我们在果腹的同时,能吃到熟悉温暖的家常菜就知足了。你们说呢?过分地跟食堂谈营养搭配和口味水准,纯属和各个儿过不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