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丑陋的酒桌文化有哪些?
中国人热情好客,无酒不成席,但酒桌上逼人端起酒杯一口闷是热情好客?不喝就翻脸是热情好客?我认为丑陋的酒桌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面子心态,觉得能喝好汉,不能喝就是怂包,逞强,打肿脸充胖子。 2.敬酒成为逼酒,喝倒一个是一个,喝翻一个是一个,喝趴一个是一个。 3.起哄,别人劝酒时自己不喝还在旁边帮着起哄。 4.不停劝酒,尤其是劝女人喝酒。 5.酒桌上吹牛皮,耍酒疯。 所以,量力而行,不劝酒,不贪杯。
大寒时节各地有哪些饮食风俗?
大寒节气有哪些饮食习俗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过完大寒就会迎来春节。大寒是天气冷到极点的意思,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大寒是腊月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寒冷,也是农闲时节,但是家家都在忙着准备过春节,所谓大寒迎年,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活动来“除旧迎新”。
1、吃檽米饭
糯米有益气温补的功效,大寒又是一年中极冷的一个节气,所以在民间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
2、吃腊八粥
虽然大寒节气腊八已过,但是不妨碍大家在大寒再煮一锅香浓美味的腊八粥,腊八粥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红枣等一起熬煮,在寒冷的冬季除了能帮助人体提供能量之外,也有滋补御寒的功效。
3、喝鸡汤
大寒节气在农历四九前后,很多地区有一九一只鸡的食俗,到了大寒节气,选一只老母鸡或单炖,或者加入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
4、尾牙祭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尾牙祭亦称“做牙”,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做牙有“头牙”和“尾牙”的讲究,头牙在农历的二月二,尾牙则在腊月十六,全家坐一起“食尾牙”。
5、做蒸供
也就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过去供奉用的糕点、饽饽、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所以大寒要忙活起来,做许多的面点蒸好了以备祭祀使用。
6、买芝麻秸
以前,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争相购买芝麻秸。到了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
酒
7、饮酒
古代有大寒时间有纵情喝酒的习俗,也就是开放宴乐。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
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除了这些与“吃”有关的习俗外,大寒还有“做牙”、“扫尘”、“糊窗”、“赶婚”、“赶集”、“洗浴”等传统习俗,十分有趣。
我们北方到了极冷的大寒时节,就是一家人或者亲朋好友一起喝酒一起吃铁锅炖,羊蝎子,三黄鸡,牛肉,鹅肉,排骨,或者一起刷火锅。炒菜基本不吃,腊八粥腊八蒜,都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还有包饺子是必须的,还有就是炸五花肉,肉馅合藕,珍珍炖五花,再整一条我们这里的环城湖大鲤鱼,油炸我们这里的湖虾和小川条,吃我们这里自己包的糯米粽子,还有就是糯米黏窝窝很香甜美味,再整只我们这里的特产喉咕熏鸡出锅就是热气腾腾,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啊。
中国饮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没有国家或者地域的饮食,像中国美食一样充满了艺术性。民以食为天,食以美为先。
中国的许多文化和节日基本都跟吃有关系,年三十要吃年夜饭,端午节要吃粽子,冬至了要吃饺子,工作叫饭碗,吃的开讲的是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能力。
受中国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学说,艺术审美,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影响,劳动人民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
单就地域来说,由于气候物产等造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分为鲁菜、川菜、粤菜、江苏菜、闽菜、浙江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各个菜系各有所长,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并饱受全国各地人民喜爱。
中国的烹饪技巧繁多,常用烹饪技法24种之多,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 氽、煮、烩、炝、腌、拌、烤、卤、冻、拔丝、蜜汁、熏、卷。
说道中国饮食文化不得不提到满汉全席,许多人都以为满汉全席是108道菜,其实不然,108道菜只是满汉全席的入门门槛,满汉全席共计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整个算下来满汉全席应该是三百二十道菜品。
我们耳熟能详的相声《报菜名》其实就是满汉全席的菜单,而《报菜名》最早的时候就叫《满汉全席》。
中国饮食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功力高深的厨师,制作出来的佳肴不仅仅在色香味上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是在形和器的配合上使得饮食得以升华更像是艺术品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最火的最成功的记录之一《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数得到吧,可见人们对于美食向往与喜爱,当然不仅今人,古人甚至圣人也难逃美味的诱惑。
历史上许多名人关于饮食更是留下诸多传说,一骑绝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应该是古代为了吃最拼家底了,而商朝的开国之相伊尹,更是用他首创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直接被他用来治国,而伊尹也被誉为“中华厨祖”,老子更是提出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观点,孔子教学虽然不直接收钱,却要求***要上交四壶酒和束脩(xiu),而束脩就是十条捆绑在一起的干肉,在整个《论语》中“政”和“食”同样出样了41次,可见在孔子眼中饮食甚至跟政务是同等重要。
当然还少不了我们食神级别的[_a***_],那毋庸置疑就是苏轼,苏轼不仅喜欢吃,更是喜欢研究吃,主要是由于经常被贬,穷的没钱买高大上的食材,于是他就自己琢磨。他甚至把当是士大夫看不起只有底层人士才会吃的猪肉,研发出了东坡肉。由于味道绝美甚至引起了吃猪肉的风潮,甚至如今关于东坡命名的菜品和酒楼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吧。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最后要嘉奖的是如张弿这样经常出使的人,他们虽然不是吃货,也没有专门研究吃的,但是他们把许多原本中国的没有的食材带回了国内极大的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材料,如今我们才能吃上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
来下面开始你们的表演,谈谈你最喜欢吃什么吧,你们那儿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吃的,你都知道有哪些食物是从国外流传进中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