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百姓一般吃什么?一天有三餐吗?
古代有这么一副著名的对联,上联是: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从古至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吃饭,永远是头等大事。只有填饱了肚子,也才有机会去思考别的事。那么生活在明代的百姓,他们吃什么呢?吃的又怎么样呢?
明代大概是诸多中国封建王朝中比较奇葩的一个了。受限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明朝出现了十分奇特的民富国穷的情况。其他王朝一般都是中前期达到鼎盛,国强民也富,一般被称之为盛世。
而到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多,土地兼并的严重和官僚的***,天灾人祸共同作用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往往急剧下降,甚至民不聊生,起义遍地。而明朝直到万历年间,百姓依然生活十分富裕。
有了足够的物产和财富,再加上中国自古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老百姓自然想尽办法去吃的更好,饮食业也因此空前繁荣。八大菜系中著名的川菜、鲁菜、粤菜等菜系,都是在明清时形成的规模。
而当今国人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谈事情的习惯,实际并非现代人的独创。早在明代时,明朝的文人就喜欢以吃联联谊,增强士大夫们之间的凝聚力。
而明朝百姓吃饭,且不说王公贵族们,仅普通富户的吃饭,就极为奢侈。例如在《***》中,曾描写过西门庆的早餐:有四个咸食,十样小菜,一碗蹄子,一碟鸽子雏,一碗春不老乳饼,一碗混沌鸡儿,再加上一碗添了数十种干果的白糖粥。
午餐更是丰富到爆:不但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样样齐全,做法也极为精致。比之当今的大饭店中大厨做的丝毫不差,且更为纯天然。
而不仅是富户吃的奢侈,普通的中产之家和平民也开始在饮食上追求丰富多彩。尤其是明代时,很多海外来的食材开始大量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如西红柿,辣椒,南瓜,地瓜,玉米,大蒜等,都开始登上老百姓的餐桌。
当然,虽然明朝的赋税并不高,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也使得市场空前繁荣,因此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比之前的王朝要好很多。但是,这些一般都指的是江南、沿海等地富裕的地区。
其他贫瘠的地方,例如西北、西南等地的贫苦百姓,依然无法做到温饱,一旦遇到天灾人祸,这些地方卖儿鬻女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整个明朝期间,这些地方的起义造反也从未停止。
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食物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红薯(地瓜)、花生、辣椒、西红柿(番茄)、菠萝、豆角。
秦汉时期:小麦、高粱、藕
汉朝时期:葡萄、石榴、黄瓜、大蒜、香菜、胡麻(亚麻)、胡豆(蚕豆)
南北朝:胡椒
唐朝:菠菜、开心果
宋朝:占城稻
元朝:胡萝卜。
所以,你要问吃什么,应该以上都有些吧。在现在我们看着很日常的食物,古代的技术种植技术虽不如现在,这些作物生长力顽强,产量不高也足以裹腹,所以吃不起牛羊肉,地大物博的中原,产些农作物做民众主食,也不是什么难事。
应该是一日两餐。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朱元璋!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当上皇帝之后也是十分节俭,不仅十分节俭而且九分残暴。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一天也就吃两餐…当然你要说晚上出去喝花酒这算第三餐,本人无法反驳。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思想文化,明朝为了巩固皇权***用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八股取士:沿袭科举制度,为了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皇权至上的原则下,大多数当然是效仿皇帝。而且古人睡得都比较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两餐,应该是足够的。
我是陆弃,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喜欢历史的朋友请点个赞加个关注哦~
明朝的平民百姓的一般吃菜和粗粮。
冬季一日两餐,夏季一日三餐,农闲食稀,农忙食干。
夏季的一日三餐,也是两稀一干。逢年过节一般才有肉食吃到。
和其他朝代差不多。
《***》里面记载虽然是宋代的事,但是体现的是还是明朝的饮食比较丰盛,都是士绅地主阶层的,他们都是一日三餐,而且在饮茶或者晚上还有点心之类的。
作为90后历史和美食狂热爱好者的千户君终于等到这么等到这么一个让千户君最感兴趣也最热衷回答的问题了。
明朝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所以很关心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明朝实行移民垦荒和屯田政策,耕地数量达到七百八十多万顷,这一水平甚至到了后世的“康乾盛世”都没有被打破。而且明朝还大力引进经济作物,番茄、地瓜、南瓜、蚕豆、土豆、玉米、辣椒、大蒜、棉花都开始实行全国推广种植,再加上占城稻种的改良、农耕工具的改良——“龙尾车”取水、“搅车”纺棉等大大节省人力,甚至还出现“生态养殖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有了农业经济基础,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大大得到提升,那时候芝麻主要用来榨油了,豆子也不再当主食而用来做菜了,面食开始成为北方的主要口粮,马铃薯、地瓜等蔬菜开始进入平常百姓的饭桌,家禽家畜成为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
明朝是一个关心吃喝也讲究饮食的朝代,那时候已经产生了繁荣的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这种文化注重享乐,直接的体现就是出现淮扬官菜和民间江湖菜的出现。
因为朱元璋出身安徽凤阳,开国将领中也多是来自淮扬,所以官场上流行的菜还是以淮扬风味为主,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淮扬菜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南北皆宜。并且食材讲究时令新鲜,原料与河鲜比重较大,"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烹饪技艺精细,注意刀工,强调本味,重视调汤,善用火候,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经典菜肴有“肉圆肥而不腻,青菜酥烂清口,蟹粉鲜香,肥嫩异常”的蟹粉狮子头、“咸鲜适宜,软嫩清醇,入口即化”文思豆腐等。
明代普通老百姓也极重饮食,像山东秋白梨、文官果、羊肚菜,福建牛皮糖、福橘饼、红腐乳,南京地栗团、桃门枣、山楂糖,苏杭橄榄脯、鸡豆子、花下藕,台州瓦楞干等各地特产,全国流行。明代著名白话***《***》中提到的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280多种,菜肴像什么炖鸽子雏呀、烧滑鳅呀、水晶鹅呀、茶本樨饼呀,小吃像芋饼、肉饼、卷饼、夹沙团、臊子面呀,千户君光是想想都口水直流。总之一句话,明朝的美食在文史记载中香气四溢。明朝老百姓还是比较能吃、会吃、懂吃的。
最后有更多观点的小伙伴,欢迎留言评论。认同千户君观点的小伙伴也[_a***_]留言点赞关注转发哦,Thanks♪(・ω・)ノ!最后的最后美图镇楼!
日落而息和“过午不食”是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和传统的理念,普通百姓一天两餐的习惯也就继承和传承了几千年,正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当然,无论哪个朝代的贵族就不能同日而语了,毕竟阶级成分不同。
据考证,到了明代,特别是万历年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已经相当不错了,稻米十元以及这猪肉等等家禽已经摆上餐桌,上流社会和工商业户,在衣食住行上还是十分讲究的,可民间百姓和前朝元代币已经是人上人。
我们不妨看明万历末年老百姓生活情景:陈舜《乱离见闻录》回忆明万历时期情景
予生明万历四十六年戍午八月二十六日卯时,父母俱廿三岁。四方乐利,又家海角,鱼米之乡。斗米钱未二十,斤魚钱一二,槟榔十颗钱二文,著十束钱一文,斤内、只鸭钱六七文,斗盐十文,百般平易。
我们可以解释一下他的内容:
我出生在明万历四十六年,也就是明朝的万历末年,父母那时候二十三岁,四方安居乐业,且我家住在靠海的地方,是一个鱼米之乡。购买一斗米不到二十文钱,买一斤鱼才一二文钱,买十颗槟榔只需要二文钱,鸡和鸭六七文,盐十文,有很多交易方式。
从这个解释不难看出,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后期,老百姓不但丰衣足食且又安居乐业。物价平稳,农副业十分充足,油盐酱醋柴,可以平等自由交易。
再看工商业等其它描述:
穷者幸托安生,差差徭省,赋役轻,十米输千钱。每年两熟,耕者鼓腹,士好词章,工贾九流熙熙自适,何乐如之!
明末人表示万历皇帝远胜于汉武唐宗,是为圣君……
穷人生活在这个年代,感到非常的幸福。各种徭役都取消了,缴纳的赋税也很少。一石稻米才一千文钱,每年两次成熟。 农民们都能吃饱饭,文人墨客们能够安心做文章。各行各业三教九流都有自己谋生渠道,非常的幸福。
通过上面的介绍,无论是上流贵族社会团体,还是工商业的商人,以及普通老百姓,不难看出他们对那时的生活是满意的。
至于明代百姓一日几餐,这个问题也是与现在我们的生活没多大区别和差距,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作息时间来确定他们的饮食起居。
当然在明朝的末年,必然由于战乱造成的社会动荡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也是必然的。
(图片来自网络)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相互分享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欢迎期盼网友们评论留言吐槽。
一颗普通的乡野菜如何逆袭变网红?
野菜,说穿了,其实就是野草,大部分的野草都可食用,只有少部分野草因含有毒素而不可食用。大多数的野草因口味涩口、带有苦味,不被人们食用,只有少部分较符合人们的口味。野草因食用的人多了,就变成了野菜,现在人们餐桌上的蔬菜很多也是从野草演变而来,人们通过种植、改良而变成了蔬菜。
人们一直有食用野菜的习惯,在战争年代和饥荒时期,因缺少食物而被迫食用野草,也有因为穷买不起食物,野菜就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从小,对野菜就有认识,就开始食用野菜,***摘的最多的就是荠菜、马兰头和薤白,薤白也就是被人称为野葱、野蒜的东西,那是因为这三种野菜的口味非常好,而且荠菜和马兰头还被人工种植了。也许我的家乡条件还比较好,有些野菜,如马苋菜、草头、山芋藤、叶等,人是不吃的,主要是喂猪,至于其他地区有没有食用这些野菜的习惯,就不得而知了。
薤白(野葱)
印象中,自从回城读书后,就再也没有接触野菜了,直到很多年后,偶然才看见菜场里有卖荠菜、马兰头,这才知道荠菜马兰头已经被人工种植商业化了,但那个味已经不是野菜的味了。
马兰头
最近几年,人们突然兴起了野菜热,吃野菜变成了一种时尚,野菜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究其原因,主要被蔬菜的种植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害怕了。人们因现在各种奇怪疾病、癌症爆发而害怕,开始重视健康养生,加之蔬菜种植户超量、违规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的违法现象不断被揭露,人们才被迫将视线转移到野菜上,野菜在这种背景下开始流行起来,加之野菜还具中药属性,于是更加被人重视。
苜蓿(草头)
人们只知道野菜是自然生长的,没有农药、化肥的侵袭,因而是健康的食物,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种植业,大规模超剂量使用农药化肥的背景下,有哪一块土地不被污染,在污染的土地里自然生长的野菜又哪会是健康的食物?因此,要想得到健康的食品,规范、健全法律制度是当务之急,要对违法安全规定的食品生产者进行严厉打击,而不是不痛不痒的象征性的做些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