稌糈的读音?
shǔ xǔ
稌:tú,shǔ字从禾从余,余亦声。“禾”指“谷物”,“余”意为“剩下”。“禾”与“余”联合起来表示“拣选后剩下的谷类”、“不在日常食谱中的谷类”。
本义:稻子。特指粳稻和更为珍稀的糯稻。引申义:可以在饥馑时代替谷类的块根类植物,如山芋、山药等。中文名稌拼音tú,shǔ字符ㄊㄨˊ笔画数12
古籍解释
基本信息说明:古代北方百姓的日常食用谷类主要是小米。大米不在日常食用的范围之内,只有在喜庆节日时候特地吃一次大米。所以稌有“不在日常食谱中的谷类”的含义。另外,山芋、山药等块根类植物平时也不在日常食物之列,但在饥荒时可以代替谷物充饥。
蛋挞的正确读音?
“蛋挞”原来不读dàn tǎ,它的正确读音是dàn tà。汉语词典显示,“挞”只有tà这一种读音,常见词还有鞭挞、挞笞等。
“挞”,其实是英文tart的音译字,一般是指馅料外露的馅饼,这是相对于表面被饼皮覆盖馅料密封之的派pie而言。
最早的葡式蛋挞来自英国人Andrew Stow,他在葡萄牙吃到里斯本附近城市Belem的传统点心Pasteis de Nata后,决定在传统食谱上加进自己的创意,于是1989年在澳门路环岛开设安德鲁饼店,用猪油、面粉、水和蛋,以及英国式的糕点做法,创作出广受欢迎的葡式蛋挞。
dàn tà
蛋,普通话读音为dàn。“蛋”的基本含义为鸟、龟、蛇等生的带有硬壳的卵,如鸡蛋;引申含义为骂人的话,如坏蛋。
公办幼儿园不教拼音,而私立幼儿园教拼音,你会选择哪个?
我说一下我家一年级大宝的情况,到底要不要超前教育的问题,我们上的私立幼儿园上,那个幼儿园是提倡快乐教育,只要天气好都是在室外玩,天气不好也是室内利用教具做游戏之类,但是我儿子在幼儿园非常活泼非常喜欢问为什么,也会很认真的回答孩子的问题,那里的小孩都很大方看到认识的同学家长老师都会打招呼。后来上一年级的时候刚开始两个月真的有些崩溃的,好多小孩别说拼音了都能自己阅读不带注音的书了,数学20以内加减法都没问题。现在一年级下期了,我们读带注音的课外书也非常流畅了,能自己看书,虽然还是要带注音的但我也很满意了,刚开始天天被老师在群里@批评名单里,现在是@表扬名单里。所以幼儿园要不要超前教育不重要,还是要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更重要。
公立,毫无疑问。
拼音很重要吗?笔画、写字、简单数学很重要吗?那不过是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罢了。
在疫情这段时间我做了一个实验,儿子5岁,女儿7岁(9月末的,今年9月才上小学),每天下午2~5点我们有3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女儿学笔画,儿子学简单数学。一个月后我让他们进行了一次小比试,结果每天都练习的儿子居然算不过几乎没接触数学的女儿。
这说明了什么?
第一、孩子的能力随年龄增长,所以不需要在孩子仍未掌握某个能力的时候,急于去培养他们。
例如,在5岁前孩子的手指骨未发育到能握笔并进行写字的精密程度,就不需要在此时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第二、培养态度永远要重于培养能力
同样是5岁的孩子,我大小舅的两个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一个家长管得比较紧,另一个则几乎不管。
前者很害怕学习,因为学习就会让父母骂他,让他难受。后者几乎不知道学习为何物,以自我为中心。
相对而言,我家两个孩子则对学习要热情得多,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是可以学到知识的地方。
第三、“我要你成长”和“我想要成长”
“我要你成长”和“我想要成长”是两种状态。
有一些亲看到我的做法后就会质疑,你一方面说不要提前教学,但你又确实在提前教学,这不你一个人说了算了吗?正反都是对。
不,我想你误解了一些事情,所谓提前教育,是指在知识点上进行要求,例如上文所述,要求5岁孩子写字,并且一定要写漂亮。
不管是拼音、笔画还是简单数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来不在意孩子学得怎么样,而是在态度上、体验上做强调。今天学了一二三,明天不记得,没关系,只要你感兴趣那就继续学。
而关于体验,我们不会和孩子强调读书以后长大有什么作用,而是让他去切身体会。当他认识数字,会自己按家所在的电梯楼层的时候,对孩子来说是很雀跃的;当他们拿着属于自己的份子钱去超市买东西,自己在货物栏上加减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时候,他们是倍感荣耀感的。
回到题中来,在公立和私立教育方针不一样的情况下,我会选择公立。
因为当兴趣变成了比拼的筹码,那就会改变孩子在学习中、以及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心态。
试问一下,那些因为有教小学内容而选择私立的家长们,心里是否就想着自己的孩子要领先他人一筹?这就是比拼心理,而当孩子让家长失望的时候,在学校里变成“吊车尾”的存在时,就会埋怨孩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代表所有家庭都会如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