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第三季《舌尖》?
谢邀。都说《舌尖3》的味道变了,不再像前两部那样美食云集、馋人欲滴了。我个人觉得,是因为总导演换了,想尝试一下新的思路,但是这个尝试,却不怎么成功。
据新的总导演刘鸿彦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其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比如对故乡的思念,对味道的坚守,以及对技艺的传承等等,她在《舌尖3》里,是想把这些背后附着的东西给挖掘和呈现出来。
但是,据观众们的观看反馈,都感觉每个环节的煽情成分过多,而把美食本身却没有讲透彻。比如在第三季“宴”里,观众纷纷吐槽在“礼仪”上着墨太多,而停留在美食上的镜头仅有几秒。
这样就与“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主题相违背了。观众本是奔着看美食去的,你却给人家看什么器具与礼仪!无疑给人隔靴搔痒、不够酣畅淋漓之感。
《舌尖3》即便想转型,但也转型得太快了。总之,称得上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感谢邀请。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3》?首先从第一、第二季对比来看。
第一季给人感觉展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演变,中国人在饮食文化的丰富经验,不同区域的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在饮食文化上的生存智慧无不展现中国的生活价值观。
第二季就是该片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第二季介绍了150多个人物,300多种美食,历时一年多的记录带我们见证了美食的诞生、成长以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食文化。
第三季的节目完善故事,强化人物,强化食物背后的文化,既近观食物之美,又远眺文化渊源。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更讲求表达跟美食相关的各种人文精神。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第三季,的确变了很多。大概是换导演的缘故吧。希望第三季能不忘初心。
额,感觉美食类的节目都是棒棒哒!
节目中那些食品总是让人垂涎欲滴,漂亮的颜色,精美的摆盘,极佳的营养搭配,还有的菜背后的故事总是让人耳目一新……
看着这类节目很容易勾起人的食欲,自从看了这个节目我感觉我又胖了好几斤,希望这类节目能一直做下去,为我们这类吃货长更多的见识!
舌尖有毒,哈哈,每次都能看到饿,每道菜都拍得特别有食欲,恨不得马上吃到,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丰富,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底蕴,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想想国外再发达,很多国家也只是汉堡牛排,其实挺可怜的,饮食文化,我们绝对是👍👍,爱我大中华❤️
……中国的饮食文化渊缘流长,举世闻名。在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方,你都能找到中餐馆,品尝到美味可口的中式佳肴。 中国的文化起源于商周时期,随历代的发展、演变,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时期,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南甜北咸的格局形成。至清代初期,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 除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細分菜系!如潮州菜、东北菜、本帮菜、赣菜,鄂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等…… 第三部"舌尖3"开拍,或许又是南、北派膳食文化的***大碰撞,各路高手华山论剑,决战于光明顶!一场惊彩纷呈、流光溢彩的好戏就要在紧锣密鼓中开演了!
南方菜系排行榜?
一:阿一鲍鱼
二:广州文昌鸡
三:明炉烤乳猪
四:新龙皇夜宴
五:半岛御品官燕
六:清蒸东星
七:挂炉烧鹅
八:生拆蟹肉烩海虎翅
九:雁南飞茶田鸭
十:潮州卤味
每个地方跟着自己地方的口味都做有其特有的特色菜,有的菜正是因为其美味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中国是个美食很多的地方,不同的地区也都有着其特有的菜系。
宫廷名菜“八宝鸭”究竟该怎么做呢?
大家好,现在给大家分享下70年代 八宝整鸭的做法,希望大家喜欢。
制法
1. 将油皮放在八成热的花生油中,炸成金***,用热水泡软,沥净水分。糯米淘净蒸熟。干莲子泡入热碱水中,用竹刷刷去外皮,洗去碱味后,削去两端,捅出莲子心,放在执水碗中,上屉蒸烂。香菇、口蘑、玉兰片(留少许另用)、蛋黄糕和㸆麸,均切成三分见方的丁。
2. 炒勺内放人芝麻油(一两)在旺火上烧到八成热,下入姜末(三分)、香菇、口蘑、玉兰片、蛋黄糕、㸆麸、豌豆,煽炒几下,再加入酱油(三钱)、白糖(二分)炒熟,倒在盆中,掺人蒸熟的糯米、莲子及精盐、味精(三分),拌成馅。
3. 将馅(留一部分)摊在盘中,略呈长方形,取油皮一张盖在上面,将油皮的边缘掖在馅的下边;再用湿布蒙在油皮上,用手捏塑成如同胸脯朝上的鸭子形状,然后撤去湿布。将另一张油皮分成五块,放上馅,分别捏成鸭腿、鸭膀和鸭头颈形状。再将余下的玉兰片切两条,分别削成腿骨形状,插在两只“鸭腿”的下部。用香菇刻成眼睛,贴在“鸭头”上;胡萝卜做成鸭舌嵌在“鸭嘴”里。然后将“鸭腿”、“鸭膀”、“鸭头颈”分别安在“鸭身”上(“鸭头颈”要侧弯在“鸭身”旁),即成“整鸭”,用刀在“鸭身”上划四道斜纹,上屉蒸透。
4. 炒勺内放入芝麻油(七钱),烧到八成热,下人姜未二分)、酱油(三钱)、白糖(三分)、味精(三分)和泡发口蘑的水(三两半)。烧开后,用调稀的湿淀粉勾成浓汁,淋入芝麻油(三钱),浇在“鸭身”上即成。
壹周君倒是在上海老饭店吃到过几次八宝鸭。虽说现如今在全国各地沪菜、苏菜的高档馆子里,你偶尔也能见到它的踪影,用料和制作也还是遵循古法,但你永远不会再寻到所谓那种“宫廷名菜”的尊贵感了!
壹周君问过一位沪上名厨,按他的说法:八宝鸭是道功夫菜!要把整只鸭子去骨,而不破坏鸭身, 这种技巧和刀工首先由需要熟练工种。另外填进鸭子里的材料比较多, 要花很多时间来煮,最后要做到酥而不烂,就需要把控[_a***_],其实这是很难滴!
传统的八宝鸭属于苏菜,在乾隆时期的《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中就有记载:“正月二十五日,苏州织造普福进糯米鸭子,万年春炖肉,春笋糟鸭,燕窝鸡丝”,这个糯米鸭子,其实就是八宝鸭。清代的《调鼎集》和《桐桥倚棹录》上都记载它的详细制作流程,当年它还有一个牛逼的别名——”莲子霸王鸭”。
八宝鸭顾名思义就是***用了八种辅料,包括有绿豆、薏米、莲子、糯米、茨实、瑶柱、咸蛋黄和火腿丝,鸭子必须要选用当年春天长成的仔鸭,整个的脱骨后,用老抽上色,先下油锅稍微煎一煎,然后胸腔里填满以上的辅料,配料还要事先加入盐和糖充分拌匀才行。
最后就开始上蒸笼蒸啦,开小火起码要蒸三小时以上,糯米和绿豆才能蒸到软化,同时各种馅料才能完全吸收鸭汁的精华。
最后吃到口中的感受就是鸭肉酥烂鲜香,内馅入口即化。
而现如今我们吃到嘴里的八宝鸭,更多意义上应该算是沪菜。因为制作方法出自上海城隍庙老板店,当年老板用的是鸡来制作,在胸腔里放入了板栗、笋丁和火腿等等配料,上笼蒸熟后香味四溢,惹得客人蜂拥而至,后来就改进了用了鸭来制作,因为鸭的胸腔更大,辅料运用也可以更充分,所以,八宝鸭就流传下来啦!
但是咧,这样虽然将八宝鸭的升价降下来了,但也简化了流程,精简了辅料——不再拆鸭骨,直接开背,填入配料,用锡纸封好再上笼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