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百姓平常吃什么?
两宋时期由于经济比较繁荣,物资变得极大丰富,老百姓吃的还不错。
主食
主食变化不大,和前朝差不多,以五谷杂粮为主。比较主流的是大米、小麦、小米等。根据地域不同,老百姓吃的也不一样,北方人主要吃小麦和小米,南方主要吃大米。
而小麦碾成面之后做法就多了,比如可以做成面条煮着吃,再加上各种佐料就变成了羊杂面、三鲜面、羊肉面、鸡丝面、大骨面、鸡蛋面、笋辣面等。
除了水煮面,还有一种非常腻的面,茶面。这种面是用油煮熟,然后拌上蜂蜜来吃。
宋朝人也比较喜欢把面食蒸着吃。比如馒头,宋朝的馒头和今天的馒头不一样,里面有馅,相当于今天的包子。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羊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笋丝馒头、菠菜果子馒头、荔枝馒头等。
副食
宋朝人能吃到的副食也极为丰富。
肉类大多以羊、猪、家禽肉为主,其中猪肉在民间的消耗极大,这是因为养猪产业在宋朝得到了***展,价格较低。但是逢年过节,乡村也会有很多人买价格比较高的羊肉来吃。
根据地域不同,各地也有属于自己的副食品。以吃闻名的岭南人好吃蛇,杭州人爱吃青蛙,武昌地区爱吃鱼干。
蔬菜有冬瓜、芦笋、山药、生菜、莴苣、萝卜、蕨菜、韭菜、大葱、芹菜、茄子、黄瓜、葫芦、等。总之,蔬菜种类繁多,除了大航海时代才传过来的辣椒、土豆、西红柿等宋朝人没机会吃到,其他的和今天老百姓能吃到的已经差不多了。
水果
除了丰富的主食和副食之外,宋朝人能吃到的水果种类也极多。桃子、杏子、大枣、梨子和李子这些传统水果自不必说,北方的一线城市还能吃到当初杨贵妃赞不绝口的荔枝,甘甜的杨梅、橘子、甘蔗等南方水果。
在吃水果的方式上最多的是生吃,到今天这也是吃水果的主要方式,第二种就是把水果做成水果干,这样存起来方便,吃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以上是宋朝人日常饮食。
他们主要以肉类为食,除了牛羊肉之外,还吃鸡肉、鸭肉、鹿肉、狐狸肉、虾肉、甚至昆虫。总之,饮食与所生活的地域相关。随着和农耕地区交流日益加深,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中面食的比例也在加大,馒头、包子、烙饼、烧饼、饺子等都是餐桌上比较常见的。
由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居无定所,游牧民族有时候还会把米、面炒熟做成炒米、炒面,这种干粮不容易坏,一次炒好一大锅,带着身边能吃好多天。
但以上都是和平时期的老百姓生活,当战争来临时,农田会被践踏,牲畜会被杀死,老百姓流离失所,那时候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谢邀!
自宋朝开始,汉家天下结束了近二百年的战乱兵燹,百姓逐渐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大宋百姓开始一天吃三餐。在宋之前,一天三餐是最高的统治阶层的特权,老百姓规定只能吃一天两顿,再说普通人也吃不起一天三餐。正因为宋代首先普及百姓平常吃一天三餐,也直接促使宋代的经济更加繁荣昌盛。
好问题啊,这个我正拿手,咱们来仔细说说看。
俗话说,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宋代包子不叫包子,事实上,在相当长历史事情,包子其实是馒头,馒头是包子,这两个称谓在古代是正好相反的。宋代更加特殊一点,包子叫馒头,馒头叫炊饼(武大郎卖的东西),烧饼叫胡饼,菜包子才是包子。
事实上,西汉的胡饼还是囊的模样,可是宋代就变成了今天金黄酥脆的模样。
不过话说回来,宋代面食名字都挺好听的,蝌蚪粉、澄沙圆子、欢喜团等等。
那您说,肉能不能吃到呢?宋代人最爱吃的是羊肉,普通老百姓也根本不可能吃到。牛肉还是有的,您要说了,古代不是禁止***牛吗?因为牛能够耕地,是啊,两宋颁布了至少有五十多道圣旨去禁止***耕牛,真要是没有,怎么可能颁布那么多禁令呢?
真想吃肉啊?那尝尝地方特产吧!比如,去广东吃福建人!错了,错了,吃“海鲜”。有一种说法,苏轼所爱的王朝云就是吃“海鲜”死的。当时广东人就有吃乱七八糟东西的习惯,有卖蛇羹的人,今天广东人也喜欢煲汤嘛,苏轼就派人去买来尝尝了,骗朝云说是“海鲜”,她喝了以后才知道是蛇,从此落下病根,后来不幸去世。
当然了,还有真河鲜,比如螃蟹,欧阳修很喜欢宋代颍州(今安徽阜阳),其中一点是他觉得这里螃蟹又大又便宜(古代颍州也有西湖,黄河改道以后萎缩了),至于做法嘛,有直接洗好油炸的,也有水煮煲汤的,还有“蟹酿橙”,把蟹肉塞到挖空的橙子里,然后去蒸,今天有些地方还有这道菜,但是具体做法略有改变。今天西餐会用柠檬去腥,这里的橙子也是一样的作用,橙子皮还能包裹住带有蟹肉香的汤汁。
吃完了硬菜和主食,[_a***_]来尝尝饮料,今天我们喝各种名酒,比如剑南春,这种酒唐代就有了,不过做法跟今天同名酒是完全不一样的。宋代酒名字也好听,周密的《武林旧事》有过记载,捡几个好听的说说,雪醅酒、琼花露、蔷薇露、秦淮春等等。
宋代饮食可以说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一句两句说不完,以后有时间慢慢说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首先要明确,究竟哪些人是老百姓?
事实上除了开封和临安城内的老百姓外,绝大多数宋朝老百姓吃喝都很差。两宋老百姓的主食是:糠麸、野菜、树皮、草根。
这一点不用怀疑,因为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有70%的农村居民每年燃料只够用半年的。
《中国农村经济》 1985年7期《重视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就披露,截至1985年前后,全国还有70%的农户(1.2亿户)每年缺4—5个月的柴火,柴火缺口是全年2400亿斤。
换言之,两宋时期绝大多数老百姓想要一日三餐吃热食,是一种奢念。
绝大多数时候,宋朝老百姓可能连一天一顿热食都不能保证。
北宋时期欧阳修就说过,宋朝老百姓交完税,粮食只够吃几个月的,没有粮食吃的时候只能吃糠麸、野菜、树皮、草根。
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没有吃的,才吃草根树皮,但是在两宋,这就是老百姓日常食物。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橡实、蓄菜根以延冬春。
到了南宋,这种普遍吃糠麸的日子并没有缓解,南宋王炎就曾谈到南宋老百姓普遍都是吃糠麸。
事实上就是被许多人吹成天堂的开封,每年冬天都有大量贫民因为买不起柴薪冻死。
因为开封是百万人口大城市,所以,开封附近树木几乎被砍光了,这也是北宋开封经常发大水的原因,水土流失太严重。
两宋人的生活谁知道,只知道那时喜欢喝酒,而喝酒也是从***中知道的,但是那时候一定和现在不一样,因为武松能喝十八碗,现在恐怕无人可以喝这么多,说明那时酒度数肯定很低。所以才显得能喝那么多。
傣族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
口味以酸辣为主,炒菜很少,大多数是凉拌菜或者烤肉烤鱼,食材很生态,各种山毛野菜,比如炒芭蕉花,菠萝饭,烤猪皮,酸辣鱼都是他们的特色菜。亚热带气候和热带雨林决定了他们的饮食文化!
感谢邀请。
昆明土豆很多街道上都是各种的油炸土豆,我也去吃过傣族菜。傣族菜的主要就是以酸辣为主,各种小米辣啊、酸笋啊、酸柠檬啊、等等。
网上我也查了下爱吃酸的原因
傣族人爱吃酸是因为居住地都较燥热,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食欲,预防中暑。傣族嗜食酸,这是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克服气温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且保留的,是一个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习俗,也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眼的亮点和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反映。
还有就是爱吃昆虫像 蛙类、竹蛆、沙蛆、蜂蛹、酸蚂蚁等等。
还有竹筒饭傣族人也是很喜欢吃的。
我就给大家放几张我在云南吃饭的照片吧。
这张照片是在傣族餐馆吃的傣族菜,那个白色的是奶泡的一些东西,很好喝!我吃了两碗。
其他都是酸为主。
碗里面的是猪脑,其他的也是以酸为主的。
云南的啤酒,大理!
还有些就是普通的便饭了。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下也谈谈您哪里的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