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人经历过饥荒年却经常浪费粮食,你有什么看法?
有些老人经历过饥荒年却经常浪费粮食,那是他们在遭遇了饥荒年的时候,他们个人的条件还可以,在思想上对节约粮食的概念不太重视,也比较淡漠。也就是他们当时还没有到那种“牙还没有饿呲”的地步,所以现在生活富裕了之后,他们对粮食就不太珍惜。前一段时间看过一段视频,讲的是非洲某个国家(记不大清楚,好象是埃塞俄比亚)严重缺粮,人们把土和成泥巴晒干后当干粮吃以饱饥腹,人们都饿得皮包骨头。很多人由于营养不良只有爬着走路,或者干脆动都动不了,只有两只大眼睛对着天空空洞无助地瞅着。建议组织他们去进行参观、学习、反省,或者是建议他们把浪费掉的粮食捐献给这些人们还能够积德行善。
其实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是每浪费一粒粮食,在阴间是有专人给记账攒着。到死了之后,每一粒粮食都会变成一条蛆虫来啃食浪费者的躯体,直到将躯体连肉带骨啃食完为止。浪费的粮食越多,蛆虫就越多,躯体就会被啃食的越加干净,永世不得超生。
哈哈,不讲了,讲的我自己都害怕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个问题孩子都懂,相信农民不会经常浪费粮食,因为农民收获的粮食,他们知道自己吃的苦,农民的条件,也不允许他们去浪费粮食,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
铺张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勤俭持家,节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而那些经过饥荒年还经常浪费粮食的老人绝对是极少数人,即使他们经过饥谎年,他们也没受过饥饿,他们一定是社会上的蛀虫,一些***分子或是一些忘本之人,他们不择手段钻法律上的空子,他们的钱财肯定来路不明切容易获得,他们没有公德,没有信仰,心里只有自己的享受,随意浪费,这些人无论你如何警告都不起作用,只有受到法律的制裁。
天天人们议论,等我有了钱,馒头吃一半扔一半,猪肉吃一块扔一块!衣服穿一水扔一件。说明了什么?大家都想过幸福宽松的生活,不再为吃饭穿衣发愁了。所以,老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大的转变!
都说时代造就了人。人类就是这样成长起来了。其实,我们年轻更浪费!
哦,老年人浪費糧食的情況,可能不是故意浪費的吧,因為他們年歲大了,大腦也不夠用,想問題不是想的太全面,頭腦比較簡單了,所以根本就想不到怎麽樣才能節約糧食,很多老年人都是或多或少的有腦萎縮或者老年痴呆的症狀,一多關心他們一下咯。唉,作為青年人,應當督促一下老人盡量節約糧食,不要浪費糧食,浪費糧食,會折壽的。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没经历挨饿的滋味谁也不清楚,只有父辈人经历过闹饥荒年代,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浪费粮食的人还是占少数,个别人有钱了,身份不同地位提高了,浪费点粮食不觉得可惜,经过哪个年代人,说白了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现在小孩子都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是每个人应尽责任。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的新作《风味人间》开播了,你认为怎么样?
另外,片中还通过运用显微摄影技术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吃螃蟹蘸醋汁更好吃,在看到当酸性物质接近蟹肉,蟹肉的肉质纤维会瞬间展开时。这时,我们就很直观的了解到蟹肉为什么突然变得美味了。还有在制马肋排时,剔透的盐粒在鲜红的肉上跳跃变化,也极具戏剧性。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凡是大火的纪录片,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等越来越“迁就”观众,照顾观众的观影感受了。纪录片不再是沉重呆板的代名词,这些大火的纪录片一般在影响风格上都是非常清新的。
与综艺节目和当下偏综艺节目的纪录片相比,在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情况下,故事性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一部以食物为主角的纪录片,因此我们看到在故事上增加了喜剧冲突性和故事性,让纪录片不再是简单的纪录。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也运用到纪录片的制作当中,让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奇观,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和科技内涵。
这决定了《风味人间》必然是带有文化属性的,而这种文化属性是在过滤到了通常意义上的美食节目在食物制作细节的基础上,对食物观赏性的展现。
这种对美食所传达出来的情趣,也与当下日渐壮大的中产阶层对文化、对知识、对品味的自我认知相契合。
日韩有各种下饭剧、下饭纪录片、下饭综艺 、中国饮食那么丰富,却很少下饭题材,《风味人间》真的算国内精良下饭纪录片。现在一个人吃饭的群体越来越多了,《风味人间》真的可以让孤独中多一丝烟火气的温暖吧。反正每周都准时蹲点看。
吃货们的又一次美食之旅。
多角度探索美食生成与地域和历史文化的关系,浓郁的风土人情,浓烈的乡土气息。
人间有味,食为根本。
共分为八个篇章,分别是“山海之间”、“滚滚红尘”、“落地生根”、“肴变万化”、“香料歧路”等。目前只播了第一集山海之间。
仅从看到的一集谈个人的感受,片面之言。
1 唯美
这是所有看过的人的共识,真的是美得让人窒息。
无论是风景还是食物。
将美食纪录片当作唯美清新自然旅游片拍摄,无论是舌尖上中国还是风味人间,一贯的风格。
超清,大视角的俯冲,小细节的入微,镜头变化得目不暇接。
浑厚感性而又磁性的解说,无时无刻不在诱惑你的耳朵。
有多少人迷上了李立宏的声音。
清透干净又简洁的文字,带着诗词的意境,配上超清的画面大片的既视感,声色俱佳。
时而舒缓安静,时而高亢激昂的配乐,如江水涌动,是无法抵抗的旋律。
舌尖1 2已有的,风味更为极致。
2 大气而不失细腻相比舌尖1 2,风味更为大气壮观。
从草原到高山,从海洋到湖泊,从普通农家的日常饮食到西班牙贵族般的美食艺术,接得了地气,上得了大堂。
还更为细致入微。
比如,
火腿切片师仪式感十足的切片表演,每一片火腿仿佛都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马肉低温下的凝冰过程,仿佛听得见水汽凝结的微妙变化声音。这些显微镜才能捕捉到的境头,很是令人惊叹。舌尖1 2没有的,风味的视觉冲击更为***和震撼。
3 缺了点动人的故事
美食离不开地域,更离不开人情。
舌尖1 2很擅长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每一种美食背后都有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
或迁移,或回归,或团聚,都是家的温暖。
这也是舌尖1 2特别打动人心的地方。
美食与家密切相关。
***的是父子,***笋的是夫妻,捣芋团的是一家人...
然而风味似乎缺了点故事或者人情,或者淡化了感情的讲述,更着重表现美食的诱惑。
美食若没有了情感的栖息,便没有了灵魂。
太注重于形式的精致,便忽略了内容的表现与深刻。太急于展现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画面,而有意加快了节奏感。
快得来不及稍加咀嚼。
然而大片式的风格,也迎合了众多人的审美。
陈晓卿也算是将美食记录片做到了巅峰,起码至今,无人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