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心温度达到多少才熟?
60摄氏度以上
食品中心温度达到60摄氏度以上才算熟,而在烧熟后维持四个小时内都是可以食用。烧熟煮透的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摄氏度。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要求,需要烧熟煮透的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以上,特殊加工制作工艺中心温度低于70℃的食品应严格控制原料质量安全状态,确保经过特殊加工制作工艺制作成品的食品安全。因此,食品中心温度达到75℃才算熟
不同类型和形态的食物,在达到熟透程度需要的温度也有所不同。下面是几种常见食物达到熟透需要达到的中心温度:
1. 鸡肉:鸡肉内部的温度需要达到165华氏度(73.9摄氏度)才能熟透,这有助于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和***。
2. 牛肉:红肉的推荐温度大约为145度华氏度(62.8摄氏度)至160华氏度(71.1摄氏度),可以达到中等稠度或熟透状态,取决于个人的口感偏好。
3. 猪肉:猪肉的温度需求类似于牛肉,需要在145度华氏度(62.8摄氏度)至160华氏度(71.1摄氏度)之间煮熟。
4. 鱼和贝类:鱼和贝类需要达到145度华氏度(62.8摄氏度),才能彻底煮熟和杀菌消毒。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温度仅仅是推荐值,并不是绝对值,因为烹饪的方法、厚度、形状等不同都会对达到熟透需要的温度产生影响。最好的办法是能够使用温度计来检测食物的中心温度,以确保食物达到最适宜的熟透程度。
食堂人员的基本规范和培训?
一、食堂从业人员包括采购员、炊事员、分餐员、仓库保管员及帮工等,每年必须进行健康体检,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并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后,方可参加工作,否则不得擅自上岗操作。
二、食堂从业人员每次上岗前,必须由食堂卫生管理员对其进行日常健康检查,发现有咳嗽、腹泻、发热、呕吐、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病症的从业人员,不得让其上岗操作,如果在上岗过程中发现的,应责令其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三、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工作时,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制售直拉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应戴口罩,不得佩戴手表,首饰等物,男同志不留长头发、长胡须,女同志长头发应置于帽内,不得化妆,涂指甲油。
四、食堂从业人员工作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触食品前应先洗手,严禁在操作间内吃东西、抽烟或随地吐痰,不准边工作边挖鼻子、掏耳、剔牙、不许对着食品打喷嚏或用勺子直接尝味。
五、食堂分餐人员分餐时应戴口罩、手套,不得边分餐边收款,分餐与收款应分开进行
中国烹饪的准则?
中国烹饪的传统技术规范是指中国菜点的制作标准及程式,它体现在选料与组配、刀工与造型、施水与调味、加热与烹制四个方面。其要求是:选择鲜活的物料,提供合理的营养,运用熟练的刀工,确定相应的技法,把握最佳的火候,注意味感的协调。它们各自都有量的规定,质的检测,度的制约,带有技术规范性。 本文主要讲述选料与组配(配菜)。
因此,选用中国人爱吃的丰富烹调原料,***用中国人适用的特殊餐饮器皿,遵循中国人的“食医同源”理论,依据中国人的饮食审美标准,制作中国人喜欢的民族风味食品,组成中国人独创的筵宴礼仪格局,符合中国社会的文明生活情趣,便是中国烹饪传统技术规范的目的所在
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
《标准》2.1规定,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或食品和消费设施的服务活动。
二、指出半成品为非直接入口的食品
《标准》2.2半成品,指经初步或者部分加工,尚需进一步加工的非直接入口食品。
与12号公告相比,增加了非直接入口的限定。这排除了一些未形成销售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
三、专间和专用操作区操作的食品以业态进行区分
《标准》6.4.1和6.4.2规定,中央厨房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直接入口易腐食品的冷却和分装、分切等操作应在专间内进行,除以上2种业态的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直接入口易腐食品的冷却和分装、分切等操作应在专间或专用操作区进行。
《标准》新增生食蔬菜、水果清洗消毒的方法。6.2.4规定,生食蔬菜、水果和生食水产品原料应在专用区域内或设施内清洗处理,必要时消毒。附录A规定了生食蔬菜、水果的清洗消毒方法。
五、再加热和供餐的危险温度范围表述为冷藏温度以上、60℃以下
《标准》6.7.1规定,烹饪后的易腐食品,在冷藏温度以上、60℃以下存放2h以上,未发生感官性状变化的,食用前应进行再加热。
7.3规定,烹饪后的易腐食品,在冷藏温度以上、60℃以下的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h;存放时间超过2h的,应按6.7要求再加热或者废弃;烹饪完毕至食用时间需超过2h的,应在60℃以上保存,或按6.6的要求冷却后进行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