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人真的会易子而食吗?
不请自来客。
易子而食,只是锅里的一堆肉……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部里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辩论。
唉……纪晓岚代表的文人,感觉不可理喻。而事实呢……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远远比史书记载的要更残忍!
祝身安体泰福寿安康。
古代历史上关于吃人的记载史不绝书,易子而食不但真实存在,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史,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春秋战国时期,易牙为了讨好齐桓公,就把自己儿子煮熟献给齐桓公。
《左传·宣公十五年》明确记载:“宣公十五年,楚伐宋,宋人不降,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原有六卿,三家攻晋阳,岁余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
长平之战,赵军人食人。
《汉书》记载:“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
隋末朱粲,捕捉民间婴儿蒸熟吃。
黄巢起义军,因缺粮***吃。
五代赵思绾,杀妇女儿童为军粮。
《清史稿》记载:“顺治元年春,二年,耒阳、襄阳、光化、宜城大饥,人相食。”
直到上世纪40年代,因为饥荒还有吃人的记载。
在饥荒年代,战争时期,易子而食是普遍存在于历史上的。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大饥荒,人肉竟然公开销售,人肉比猪肉还便宜。
由此可见,易子而食不但真实存在,而且十分普遍,这就是人类的恶魔一般的行径。
古人真会食子,虎毒不食子,为了生存人可能比虎毒。
易子而食
春秋时期,楚国魏军宋国,城中粮食吃完,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为了生存就交换着吃。
易牙烹子献糜
易牙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厨师。有一次,齐桓公对易牙说:“我吃尽天下美食,就是没吃过人肉,真的遗憾。”易牙就记在心里,为了讨好国君,他就想真的烹人。易牙觉得死囚和平民的肉不配给尊贵国君吃,刚好看到自己四岁的儿子,于是他选用了自己的儿子。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烹了一小金鼎的肉汤,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觉得这肉很是显嫩就问他什么肉。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儿子的肉。齐桓公虽然觉得心里不舒服,但是又觉得易牙爱自己胜过儿子,更加宠幸易牙。
虎毒不食子,为了自己的私欲杀子烹糜,易牙这是千古少有。
张巡守城绝粮吃人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驻守睢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安庆绪派十几万大军进攻睢阳,张巡主动出击将敌军打退。但是敌军并没有走,准备长期围困,后来,城中缺粮,士兵只能吃一勺米,吃树皮和纸。张巡就杀了自己的爱妾煮熟了犒赏士兵,吃完主帅的亲人,然后城里先吃小孩再吃妇女最后吃成人。睢阳城原来有户口四万,城破的时候只有四百多活人。张巡后来城破被杀。
张巡成就了自己的忠义,却失去了人性!
我们先来看一下百度百科上对于易子而食的解释,如果你问的确实是易子而食的话。
易子而食。易:交换,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楚国围困,城内粮尽,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但是为了生存,俩家交换子女,作为自己的食物。后来用来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我只能告诉你,这种事情不仅有,而且很多。不只发生在古代,近现代也有。
简单的举几个例子,多的就不说了,影响和谐。
元祐三年秋,山东大饥,兖州民夫妻相食。
光绪年间更严重,杀子女,以省米食。更有父食子,兄食弟,夫食妻,妇食妇。婴儿抛弃道旁,遍野填巷,惨不忍睹。
用鲁迅的《狂人日记》来说就是:我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就写了两个字“吃人”。
所以,感谢袁隆平大大吧!
万历五年进士陈登云在山西,岁大饥,晋人以木皮草根杂土为食。中州饥馑最严重,“父食子,夫食妻”。
千真万确,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随便从史料举几个例子吧:
1. 公元前594年,楚国包围宋都达五月之久,城内告急,无粮可吃,华元便在一天夜里暗中会见楚国将领子反。子反告诉庄王。庄王问:“城中怎么样?”子反回答:“城内人劈开人骨作柴烧,交换幼子果腹。”
2. 春秋末期,晋国的智伯联合魏韩两家,攻打困守晋阳的赵家,一年多以后,引来汾水灌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里的人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互换子女吃掉。
3.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后,秦军趁势围攻赵国首都邯郸,邯郸的百姓,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危急至极了。
4.《宋书.沈林子列传》中记载,东晋末年孙恩之乱的时候,沈林子的家乡是现在的浙江德清县,当时沈林子家生计困难到了极点,老弱病残很多,加上东方近年饥荒,人们甚至换着儿子吃掉。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这是真的吗?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异域耀兵威,包抄帖木儿帝国和扫荡张士诚旧部等,或许也有查找朱允炆下落的意图。
但是,郑和带着一群50岁的老妇人难道不怕有损国威吗?还是认为这群老妇人对军国大事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分为五类,即:“宝船”、“马船”、 “粮船”、 “坐船”和“战船”,最大的一艘舰可乘载上千人,比欧洲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船队早了近一百年,迄今为止其主舰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舰队总吨位超过当时全世界海军力量的总和,仅其中的一艘船就约等于当时欧洲国家的一支常规舰队的总吨位。
那么,如此庞大的一支船队,船队中究竟有哪些人随行呢?
船队人员分析
据《瀛涯胜览》记载,该书作者马欢曾先后四次跟随郑和下西洋,他在书中重点描写了第四次下西洋时的船队人员规模:“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其中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名,指挥九十三员,都指挥二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一百零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阴阳官一员,教谕一员,舍人二员,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名,余丁二名,正使太监七名,监承五员,少监十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另有祝允明的《前闻记》记载:“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各类军、工专业人员。”
船队老妇是否存在
如果说,郑和船队中有一群50岁的老妇人,难道是史书上说的“内使五十三员”,但是内使在古代并非是指宫中的老妇人,而是指传达皇帝诏令的宫内太监。
如果根据传言所说,这群50岁的老妇人有一定的医学技能,主要通过“为产妇接生”来宣扬大明威德,这难道是“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名”中的部分人员。因为,在明代民间精通医术的妇女相较其它朝代为多,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当属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之一的谈允贤,也就是热播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的主人公。据《明宫秘史》记载,宫中有一位姓彭的医婆,因贪恋宫廷的丰厚赏赐,为隐瞒自己怀孕的实情,以实现留在宫中的目的,竟然将自己的孩子产在便桶中溺死。太后闻知后,当即将彭氏鞭打出宫。
此后,凡入宫的医婆,都要经过再三审验,才可进入后宫行医。可见,宫中的女医或稳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应该不会被郑和带入下西洋的船队,关键也没有那么多呀。所以,就算郑和要带,也应该是从民间征招的才对,况且随船的许多男医官都是从民间征招的。如:嘉兴府的陈以诚,松江府的陈弓、陈常、吴仲德,太平府的彭正,苏州府的匡愚和的郁震等。同时,公元前399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曾数次跟随产婆的母亲费那瑞特为产妇接生,帮忙打下手,递器械,并在助产中得到启示,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即:“产婆术”。可见,在明朝1000多年前的“产婆术”已经在东西方较为成熟了。
因此,关于随行的有一群50岁的老妇人通过“为产妇接生”来宣扬大明威德的说法,应该不可信。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上究竟有没有一群50岁的老妇人呢?
目前,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有的可能性极高。因为,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每次航程都需要2至3年的时间,而船上官员的穿着和生活起居就需要人来打理吧,将士的衣帽、鞋袜等破了总需要有人来缝补吧,2万多人的饭食还需要人来操办吧。所以,带着一群50岁的老妇人,既能起到这些作用,她们还能忍受辛苦、枯燥和风险极高的远洋探险。船队老妇的来历
如同征招医官,从民间高薪征招。毕竟,50岁的老妇人随着一大群男子外出,也不易落人闲话,更不会影响婚配,还能给家中挣下一份收入,应该极好征招。相对使用宫中年老即将出宫的宫女来,会少许多的麻烦。
因此,随船同行的一群50岁老妇人应该是真的,而且从民间征招的可能性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