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真的是这样吗?
常言道:“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小的时候,女儿和妈妈最贴心了。不是有那么一个段子么?说女儿放学回到家,开口第一句就是:“妈妈,我回来了”。如果只有爸爸在家,而妈妈不在,女儿第一句则是:“爸,我妈呢?”
其实这就体现了在中国家庭亲子关系中,妈妈和女儿的关系绝非一般。农村也是一样,可是女儿终有一天,要穿上嫁衣出嫁的时候,这个时候,妈妈最希望的就是女儿能够经常回娘来看一看自己。所以农村才有了:“青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这样一句俗语。
在旧时农村,女孩子一旦出嫁,不像现在这么自由,那时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了男方家,就不那么自由了。想再回娘家看看妈妈,就得找出一个正经的理由来,什么理由呢?秋后麦子要黄了,到了要收割的季节,父母肯定很忙。
这个时候,女儿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来看妈妈,顺便再带点吃的东西过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孝心。也只有麦稍黄的时候,女儿看望妈妈的心愿才能达成。
可是,还有一种情况,婆家人看得紧,以各种理由不让女儿回娘家。
妈妈站在田间地头,想女儿想得流泪,盼女儿盼得眼瞎,连麦子都不忍心黄了,只想等着女儿回来,再给妈妈煮一碗热面吃。当然麦子不可能不黄,无论女儿回不回来,麦子该黄的时候还是得黄。
这句俗语只是表达了母亲的一种心愿,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女儿,转眼间就成为了别人家的媳妇,而且再难见上一面,作为妈妈来说,心里怎么会不难过呢?说到这里,你就不难理解,在城市里婚礼中,一般都有一个牵手的环节。
也就是父亲牵着女儿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然后把这女儿的手郑重其事地交到新郎的手里。再对新郎说上一句,我把我最亲最爱的女儿交给你,如果你对她不好的话,我可会对你不客气的。
此时,不仅仅是女儿,就连女儿的父母也会泪流满面。但是每一个女孩子都终究会有出嫁的那一天,作为父母来说,其实没有很多的想法,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常回家看看。这是父母对孩子恒久不变的爱,对于孩子来说,也应该做到常回家看看。因为你的一举一动同样影响着你的下一代,中国人就是这样将孝的美德代代相传下去。
过去女儿要远嫁,不能回来看父母,这是事实。所在现在城市里开始流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那就夫妻结婚,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尽可能就近购买一套房屋,离父母居住的小区不远,甚至和父母的房屋就在一个小区里。
我所住的小区就有几对这样的夫妻,这等于是一家人住在一起,父母还可以帮着带带外孙,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
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如果无法得偿所愿,那么对于子女来说,也要尽可能常去父母家看一看。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一旦女儿出嫁,家里空荡荡的,备感凄凉,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女儿的关心了。
农村这句老话‘’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若闺女不看娘,麦子真不黄,那没闺女的庄稼人岂不饿死,所以不论看不看娘,麦子到期自然会黄,但是这句老话真实意思是麦子黄了,出嫁的闺女该回娘家了,若是麦子黄了,闺女没有回娘家,娘的心里就失落落的。
早些年,农村麦子成熟的时候,都是人工用剪刀逐棵收割,此期处于盛夏,艳阳高照,田间温度达到白热化,顺着麦浪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翻白气,而割麦子是拱着腰,一只手握住麦秸秆,一手用镰刀割除,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手掌磨出水泡是几分钟的事,所以麦子黄时,也是一年最忙最累的季节。
在农村女儿出嫁后,一般很少回娘家,当娘的也很想自己的闺女,平时难得相见,正好农忙季节,是农村人最需要人帮忙的时候,这时候嫁出去的闺女就会带着女婿回来帮忙,这也是在农村不成文的规定,丈母娘家的活必须到场,哪怕自家的农活不做,因为你娶了人家姑娘,有事就得上,不仅如此,每逢节日或者临时有事都要丢下手里的活去帮忙,女婿也算半个儿,农忙季节更要回去帮忙,老话麦黄时用女儿回娘家只是隐晦的说法,即能看到女儿,又能让女婿帮忙干活。
综上,农村老话‘’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并不真是说女儿不回来看娘,麦子就不黄,而是麦子黄了,女儿女婿都要回来帮忙,当娘的也可以好好看看自己闺女。
更多农业养殖知识和种植技术,请关注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三农知识。
现在的麦子也是到了即将收割的时候了,像在以前的时候农村里收割麦子那是要全家总动员的,那会也是没有收割机收麦子一说,只能家人提前磨好镰刀然后到麦子地里去收麦子,还记得小时候和家里人去割麦子,那么大人在地里收麦子,小孩子就在树底下玩耍,然后收割麦子后就要进行晾晒,不过这几年的生活好了,一般都是使用收割机收麦子也是不需要进行人工收麦子了,也是比较方便的,在以前的时候,家里的地要是多了的可能还需要找人帮忙,有的家里女儿出嫁了也是要来给帮忙的,在农村里还有这样的一句俗语“麦烧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那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在农村里有这么样的一句话叫“嫁出去的闺女,拨出去的水”,意思也是说女儿一旦出嫁了后就变成人家的人了,可能结婚后基本上回娘家的时候就少了,那么对于在农村里,有的女孩子在结婚后也是到了一定的时间去看望爹妈的,毕竟爹妈也是养活了那么多年,也是对女儿有养育之恩,当然了做孩子的这些道理也是很明白的,尤其是在农村里干农活的时候非常的辛苦,作为女孩子来说也是深知父母的不容易,在有的农村里,到了麦子要收割的时候,女孩子就要带上一些食物回娘家去看看,毕竟干农活的时候也是比较累的,所以带上点食物给父母吃。
除了在农忙的时候回家探望父母以外,像在春节的时候也是为了做一个懂的养育之恩的人来说,也是在这个时候拿点礼品之类的回家孝敬爹妈,爹妈看了以后也是很高兴,所以还是那句话,常回家看看。那么对于说到了麦梢黄的时候就是要割麦子了,父母割麦子也是比较累,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回家看望下爹妈,尽一份孝心,给爹妈买点好吃的,爹妈的身体能够健康,那么对于说有的时候说女儿不看娘麦子不黄的意思也是说,因为以前的习惯就是女儿要在麦黄的时候回家看望,可是有的父母长时间不见女儿的话,那么就会比较思念,觉得麦黄的时候赶紧到来,由于比较期盼,所以时间也是感觉过得很慢,就有了女儿不看娘麦子不黄的说法了。
农村老话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内涵,细细品味也富有一番道理,也是劳动人民积累下来的富贵财富。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老话和俗语已经不为人们所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真的会麦不黄吗?
麦稍黄女看娘,人们都知道,小满忙种这两个节气中,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也是女儿女婿孝顺丈母娘的时候,也是父母望眼欲穿的时候,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牵挂和不舍。
中国人讲究的是一个孝道,百善孝为先,而端午佳节在农村感比较隆重,女儿女婿必须买上几样礼品,或爸妈喜爱的饮品,而"女婿到门,小鸡断魂",这就是丈母娘对女婿的热情度。
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这就是一种观望,一种期盼。上了岁数的人应该深有感触,在青黄不接之时有弄青团习俗,把麦穗割回来,搓弄下来的青麦仁子,用石斛加工而成,那可以说简直是人间美味了。过去生活条件并不富裕,盼女儿女婿回来一起分享那人间美味"青团"。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家父母都不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留下来盼孩子回家一起分享,平时省吃俭用,就是为儿为女。
一种传承,一个习俗,反咉了天下老人一片苦心,"麦稍黄,女看娘"。那是一个惦记,那是一份感恩。愿天下儿女们不要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常回家看看,父母在,家就在,希望就在。不要让父母望眼欲穿,寒心就行。陪伴也是圆父母牵挂之梦。
女不看娘麦不黄,那是过去一种说法,无事不登三宝殿嘛。平时忙于孝敬公婆,携手并肩和老公创造自己的未来,天下父母也知道,也懂得,不必劳师动众,麦稍黄,回来品尝妈妈做的青团,吃粽子。年青的朋友们,你们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吗?麦稍黄,女看娘,父母已经步入老年阶段,正如麦子一样,已经年老色衰了,孩子们要懂得感恩,等待父母离世了,再回家那就是渺茫。到时候真的是后悔莫及了。
朋友们,你们应该了解"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的意思了吧。观望等待就能错过机会,农村有一句谚语:"麦要抢,稻要养"。何不乘父母健在,赶紧赶快,让父母不再惦念,常回家看看,让老人有一个快乐晚年。
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真的会麦不黄?
夏收时节汗浸裳,一刀一镰抢收忙。
鸡鸣五鼓身己起,日暮西山饥断肠。
可怜父母为生计,朝饮晨露暮扶墙。
天同地理人同心,回家看看又何妨!
麦稍黄女看娘的意思是小麦快要黄了,马上要到收割的季节,过去播种收割都是靠人力,收割小麦时气温高且要抢天晴不能拖延。对于农民来说既劳累又紧张,作为女儿必定趁大忙未到之时回家看看家里的情况,顺带些好吃的孝敬爹娘,在大忙时改善一下生活,是女儿的一片孝心。
女不看娘麦不黄是教育奉劝的意思,意思是说:做儿女的要孝敬爹娘。在抢割抢收到来之际,一定要回家看看爹娘,家中有什么需要安排的、准备的提前帮助安排好,这样自己心里也踏实放心。若是不回家去看看连苍天都不愿意,小麦黄不了。“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这句话是某一地方的一种民俗风气,也是做儿女孝敬父母的一种表达方式,因合情合理、富有人情味、具有教育子女秉承传统美德而广为流传。
事实上,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照样黄。只是说明了过去农民苦,生活不易,做女儿的在大忙时确实应该回家看看娘,尽量帮年迈的父母解决困难,为即将到来的抢割抢收做好应对准备。
总之“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虽有片面性、主观性,但蕴含着人间美德,极具人伦道德风尚的哲理,值得传扬。生活中做儿女的应该时常回家看看,天下父母不图儿女的钱财,只图围在身旁。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在留言处留下宝贵意见,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探讨三农问题。敬请关注三农创作者:英山人。你的关注是我的创作动力,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