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吃货就是美食家,只是称呼不一样”,两者之间有差别吗?怎样去分辨?
其实我觉得吃货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单纯的喜欢吃,第二种,喜欢吃,并喜欢发现美食,创造制作美食
第二种吃货和美食家就不差豪分。只是一个业余,一个专业,就像歌手一个专业歌手,一个业余歌手,大衣哥又不曾是名业余歌手,走到现在的家喻户晓的歌唱者呢?王宝强又不曾是跑龙套,做到现在的大明星呢?
所以一个好的吃货,他是很享受制作研究美食的过程的,那么他离美食家只是一个头衔的距离。
吃货的本能是吃,美食家的本能是品。
我以前一直想成为美食家,可是后面发现自己只能成为一个吃货。
因为自己知道吃货满足的是自己味蕾和胃,不太多去在乎这个菜色泽,怎么做,火候多大,应该加些什么料等等。觉得好吃,便会不顾形象的狼吞虎咽。
美食家从这到菜一上来,就会从摆盘,刀功,火候,用料等等方面去剖析这个菜,尝一口便知道这个菜得精髓在哪里。对于菜,他们更多的是品,一口可以品很久的时间。
所谓吃货是没有吃过的东西都想吃,看到人家在吃什么,自已也想去赏一下味道,任何东西不管味道怎么样,见到了就想吃,当然味道好的东西是吃货们的最爱,只是不会好好地去仔细品赏和分辩观察罢了。
而美食家厉害了,他们一看到生鲜食材,就大至分辩出食材的产地,生长环境,是绿色的有机食材,还是人工化肥培植的食材,不过也只能是说大至,他们一般是吃食物之前,先观察食物的颜色,对人是否有食欲感,也就是人一看到些类食物立即想吃的感觉,再一个观察食物的食材是否新鲜,厉害的美食家能从已烧好成形的食物的形状或者颜色中,能看出此食材的鲜度,或能从形状看出食材产地。
再一个就是闻,美食家能用鼻子一闻已烧好的食物,就大至估计出食物里某种调料的基本出比例,再说一遍,是大至上的基本比例,并不是精确度,免得被人说美食家是神仙了有这么厉害,现这个都知道,但可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吃货只知道稀里糊涂地吃,只要味道好吃就行,根本不懂食物里边的奥妙。
再有一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食家的舌尖一碰到已烧好的食物,能立即品赏出此类食物烧制过程中的火候,要知道火候是烧制食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食物的生熟度,还有食物的硬度和软度,更重要的是食物用旺火烧制的口味,同小火烧制食物的口味大不一样,此类食物只要碰到美食家的舌尖,就能立即分辨出食物烧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当然此时也能分辨出各种调料的精确度,包括放的是什么调料,放的调料过早了,还是迟了一点等等,因为有些调料放早了直按影响食物的颜色,因为色着难看了也就影响了人的食欲。
所以说美食家与吃货的差别是很大的,吃货怎能跟美食家比呢,简直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跟大学里的博士生一同比较,你说是吗。
单纯的吃货跟单纯的美食家有本质的区别,吃货只知道好吃不好吃,而美食家更注重食材搭配、烹饪技法、营养标准等,既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又注重食材鲜味的保留与激发,注重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但想要把美食家跟吃货分开也几乎不可能,因为大部分美食家都是吃货,只是他们吃的更健康更有格调。
这个我觉得有所区别的,吃货可以单纯的说喜欢吃,但是所谓的美食家是喜欢吃而且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除了对美食的追求之外能够说出一个所以然来。这个就是吃货跟美食家的一个区别。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美食家?
光从吃蟹这件事,就可以找出古人一票美食家。
对蟹的痴迷,谁也比不过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秋天在他心中是“蟹秋”。李渔形容螃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赞其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味”,“合山珍海错而较之,当居第一,不独冠乎水族而已。”
当时蟹价昂贵,李渔家中并不宽裕,于是每年在螃蟹还未到上市时令前,便早早储钱相待。家人都笑其以蟹为命,呼其钱为“买命钱”。
肥蟹当前,历来为中国文人所信奉的“君子远庖厨”也立刻被抛诸脑后。古人为一口蟹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元朝画家倪瓒专坚持毛蟹和海蟹做法不同。前者应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水一开,翻个身,再一开,就能吃了。海蟹则是一煮到变色就捞出来,取出蟹脚和蟹身中肉,蟹黄蟹膏另置一处。而后蟹肉码于蟹壳之中,撒上搅拌在一起的蛋黄与蜂蜜;再铺蟹黄蟹膏,上屉略蒸至鸡蛋刚凝固,便可取食,鲜美至极。
清代美食家袁枚主张烹蟹“以淡盐汤煮为最好”;文人顾仲则喜调料,“活蟹入锅,未免炮烙之惨。宜以淡酒入盆,略加水及椒盐、白糖、姜、葱汁、菊花叶汁等搅匀入蟹,令其饮醉而不动,方取入锅。置蟹蒸之,则味足矣。”
宋代傅肱,为食蟹写过一本《蟹经》;后高似孙在其基础之上再编《蟹谱》。从这两本专门的食谱笔记中,可以窥得古人对吃蟹这件事,已经是精巧至学术的地步了。
其中介绍到各种各样的烹蟹方法,比如“蟹生”,将生蟹剁碎,以麻油熬熟,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水姜、胡椒俱为末,再加葱、盐、醋共十味,入蟹内拌匀,即时食用;比如“醉蟹”,用糟、醋、酒酱各一碗,根据蟹的多少决定加盐腌。或者按酒七、醋三、盐二的比例腌制;
比如“蟹酿橙”,选用已经黄熟且带叶片的大橙子,切下顶部,去果肉,只留少许橙汁,塞满蟹黄蟹肉,再盖上切下的带叶橙顶部,放入蒸锅中,加酒、醋、立蒸熟。吃时蘸醋、盐,果叶清香犹在,十分风雅。而这两本书中的许多食谱,仍然为今人烹蟹所沿用。
看了一下,前面已经有朋友提到了苏东坡、袁枚等人,我再补充几个。
第一个是唐代的宰相段文昌,也就是段成式的父亲。
段文昌是贵族子弟,一生富贵,自己又特别讲究吃,家里的厨房外面挂着一块“炼珍堂”的匾,如果外出,也带着厨师和厨具,称为“行珍馆”。
段文昌身边还有一个女厨师,为他服务了四十年,被称为“膳祖”,培养了许多的徒弟。据说,段文昌总结膳祖的手艺,写成了一本书,可惜没有传下来。他的儿子段成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饮食也极有研究,他在《酉阳杂俎》中就有不少关于唐代美食的记载。
第二,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
和苏东坡一样,黄庭坚也是个馋人,也贪酒,自称发明了一种醒酒的美食,名为“醒酒冰”,也就是肉冻。当然,他的说法是有自我吹捧的嫌疑。
黄庭坚是江西人,最爱吃糟姜,又喜欢吃生鱼脍,当然还有螃蟹。
做为吃货,黄庭坚最难得的是,留下了许多与美食相关的诗文,使我们今天还能通过文字来猜想宋代人的饮食喜好。
第三,是清末明初文学家冒襄,也就是董小宛的丈夫。
冒襄吃过的许多美食,都出自董小宛之手,比如西瓜膏、花露水、泡菜、腐乳之类,另外还有火肉、风鱼。基本上都是董小宛负责制作,冒襄负责品尝,点评,再写到自己的文章里,无比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