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和秦朝以前的人日常都吃些什么?有何依据?
谢谢邀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主要食用的主粮有粟(小米)、稷、黍(黍米)、菽等耐旱、耐瘠薄土地,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特别是稷与粟最为古老,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社稷”一词中,“社”为祭祀先祖之坛,而“稷”为祭祀先祖之食。还留下了殷人不食周粟的传说。后来又发现了菽,因其有“保岁易为”的特征,解决了青黄不接的问题。再晚一些人们又发现了宿麦(冬麦),利用晚秋与早春的生长季节,使宿麦与菽一样起到了春夏之间青黄不接的***。起初,麦子的食用主要是粒食,也就是麦饭,由于此时石圆磨己发明,春秋战国时,大小麦除做麦饭外,也开始有了面食的习惯。秦朝时,除了食用稷、粟、黍、菽、大小麦外,巴蜀地区的稻米也开始水、陆路向长安输送。
先秦时期,关于吃的。有:
菽。就是豆子。主要是指大豆。先秦时期对豆子的吃法就是豆饭,煮熟了吃。古人食饮并重。所以就是吃豆饭,喝豆叶汤。因为豆子是普通百姓的家常主食。而且行军打仗无法做饭是,还经常还要备干豆饭。
黍。我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中学生课本里都有“故人具鸡黍”的诗词。现在的陕西有的地方还在种,一般叫"糜子"。和小米差不多,但是比小米粘性要大。也有的地方叫黄米。现在挺贵的。
稻。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南方种植范围广,但是前秦时期北方比较湿润,也适合种水稻。
高粱。中国种植高粱的历史非常早。西周时候就有了。高粱在北方种植的比较多。
葛,它属于豆科,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块根肥厚圆柱状,现在我们最熟悉的是葛根。葛粉就是由块根来的。其实葛的茎皮纤维可以用来织布,古人说的葛衣就是用这东西做的。那时候穿的多的是麻布和葛布。
麦。通常认为是从中东地区传过来的,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发现了4000年前古人使用的陶器里居然有面条。
先秦时期,吃肉,据记载,有猪牛羊肉熬的羹;有烤牛肉,烤羊肉,烤鱼;有炖的大块牛、羊、猪肉;还有鸡、兔子、鸟雀之类的肉干,对百姓来说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百姓吃的粮食一般都是定量的。虽然国人很早就懂得驯养牛、羊、猪、狗、鸡等六牲,但是有礼法在,不能随随便便想吃就吃。《礼记》中有记载。
以前回答过,这个算删减版吧
先秦时期人吃什么?这是一个有趣问题。《周礼》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主食五谷
稷
稷是小米,稷在先秦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重要的主食。你看,国家为什么叫社稷?社是指土神,稷则代表谷神。因此古代人对国家、社稷最原始的理解就是有土地、有粮食。土地和粮食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黍
黍就是黄米,黍是口感比较好吃的粮食,古人招待客人往往来一碗黍。《论语》有“杀鸡为黍而食之”的记载。
麦
分为大麦和小麦。
菽
菽就是豆,先秦称菽,汉代以后叫豆。
稻和粱
稻和粱是稷的良种,好吃,一般是贵族们的主食,因此后世也称贵族子弟为"膏粱子弟"。
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摆脱了***摘***的不稳定生活,将人类文明往前推了一大步。
行军作战
干粮
一般行军打仗出远门吃干粮,这里的干粮包括五谷杂粮。"干粮"字面就可知是就是把粮食炒熟,不容易坏,便于携带,古代叫糗,也就糇(hou)粮。《诗经》:"迺裹糇粮"的记载。
干肉
干肉叫脯。就是把牛羊猪肉煮熟风干,制成肉干,吃了抗饿。
祭祀祖先
太牢
古人很重视祭祀。祭祀祖先用牛、羊、猪。三牲齐全叫太牢,缺了牛叫少牢。牛最珍贵,用来耕种,提高社会生产力,平常的话,一般不作为肉食供应,老百姓也吃不起。
古人也吃狗肉,荆轲高渐离就经常混迹狗肆——屠狗的市场。
日常生活吃食
酱
肉酱、鱼酱、蟹酱等是贵族阶层享用的美食,民间一般食用的酱,则是用豆麦等谷物发酵制成的调味品。估计跟现在豆瓣酱差不多。
敦煌汉简有记载边关将士的食谱里,有酒、黍米、牛肉和酱等。云梦睡虎地秦简有关于军队食物供应的记载。证实秦国军队的伙食供应是跟爵位挂勾,地位高点,吃得饱,吃得好。
《传食律》: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菜)羹,给之韭葱。不更以下到谋人,干粺米一斗,酱半升,***(菜)羹,刍稿各半石
酱菜
先秦已有醋叫醯(xi),有了醋,就可以制酸菜、泡菜,叫葅。腌肉腌鱼叫菹(zu)
羹
就是炖汤,分为肉羹和素羹两种。据《周礼》记载,当时祭祀祖先要供奉一种羹叫“大羹”,也叫“太羹”。所谓太羹,就是不调五味不和菜蔬的***汁。
关于羹《左传》记载了一个“染指”的典故。说诸位公子赴国君宴,郑灵公炖了一锅甲鱼羹,因为公子宋傲慢,郑灵公就故意怠慢,没有给他分一杯羹。公子宋觉得受到羞辱,站起来把手直接指伸到郑灵公的鼎中,蘸了蘸,放入嘴里吸了一口,表示自己也尝到了,然后扬长而去,后来郑灵公被公子宋谋杀。
追根溯源就是那一锅汤。
《左传》还有记载,郑庄公赏赐孝子颖考叔羹,颖考叔舍不得喝,说我有母亲,我吃过好吃,她都吃过,唯独没尝过国君这鲜美的羹汤。
家禽
先秦时期的家禽主要有鸡、鹅、鸭。
鹅在先秦叫雁(有野雁、有舒雁,舒雁就是鹅)。先秦时期鸭不叫鸭,叫鹜,有句成语叫“趋之若鹜”,鹜就是鸭子的意思。鸭叫做舒凫,野鸭叫“野凫”。
麦芽糖
先秦吃的糖是麦芽糖之类的,叫做饴,成语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白砂糖,也叫石蜜,不是中原旧有的,是外国引进的。
浊酒
古人很早就学会酿酒了,殷商时期人们好酒,商纣王酒池肉林导致亡国,因此周建立初期实行禁酒。
那时候的酒就是用黍米煮烂,加上酵母(那时叫曲蘖nie)酿成的,不是烧酒。这种方法酿出来的酒一般比较浊。民间到现在还用这种土法酿酒。"浊酒一杯喜相逢"透出的是家常聊天的味道。
西周之初,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用清酒祭祀,就有个仪式用茅草过滤酒。那时楚人是祝融的后裔,他向周王朝进贡的贡品就是茅草。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就出美酒,有著名的刘伶醉的故事。
至于花式面点有没有不好说,现在*出土最早的花式面点来自唐朝的新疆地区。
考古发现,东汉的庖厨陶俑的案板上放着一个饺子,说明饺子的起源应该很早。至于先秦时期有没有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