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什么东西是不能端上餐桌拿来食用的?
不请自来客。
中国有什么东西不能端上餐桌食用。不好意思真的没有,在中国这么一个美食国度,植物只要不是剧毒就可以上餐桌,动物只要不会说话就可以上餐桌,至于山石矿藏也是可以当做配料上餐桌的。
但是说到餐桌礼仪,也就是“大席”会有些菜不能上。(因地制宜,笔者只是泛泛而论)
●狗肉不上大席,因为大席宴比较隆重,相比其它家畜,狗太不够分量,狗肉不够级别档次,所以狗肉一般不上大雅之席。
●有异味的事物不上大席,比如腐乳、折耳根等这些有“异味”或者不是***都接受的菜品不能上(当然特殊点的可以)。
●外观不雅者不上,比如一些虫宴。大席面不会让上。
●烹制残忍或者不吉的菜不上。比如“毛蛋”等等的“禁菜”,或者乳鸽鱼籽这些菜不上。
噢对了,有的地区妇女孩子不让上大席吃饭,另外坐一个小桌子。不知道你们那里是不是这样。
祝身安体泰福寿安康。
中国人的食谱,非常广泛,由于自然灾害,为了生存,什么都可以吃,比如蝗虫,比如知了,那么中国人什么不吃呢?
对于海豚,鲸鱼,这种哺乳动物,有灵性的动物,是不吃的,而且在国人的眼中,这种动物是受到保护的,而鲸鱼的大脑比人类大很多,所以它是比人类更加聪明的动物。
国人的食谱比较杂,天南地北各有不同,满汉全席应有尽有,说明国人受饥荒的年代扩大了食谱,曾经山东闹蝗灾,新闻发布后,全部跑到那边抓蝗虫了,听说10元一斤,有人收,闹了没几天,就没有了。
对中国人来说,很少东西是不能吃的,和孩子一起逛动物园,看见猴子,他会问好吃么?所以说,民以食为天,是最好的表述了。
不能端上餐桌食用的东西很多,单说一样,狐狸肉,事情是这样的:三年前搞货运出租的时候,有个人雇佣我的车去养狐场拉过一次狐狸肉,就是刚扒去皮的那种。回来卸完车,这位哥人挺好,从作坊拿来一块肉说:"辛苦你了,这个拿回家尝一尝做个下酒爻,我天天吃。″盛情难却,一块煮熟的瘦肉。回到家切好先尝一下,一股狐臭味直冲脑门,漱几次囗都不管用,拋到院里,狗都不吃。十天半个月,车里仍然狐臭味,真后悔。提醒朋友们,熟食案子上摆的盒肉冻子,红红的肉,经加工已经吃不出任何味儿,一定要小心哟!
中国有哪些名吃具有其诞生的历史故事?
状元及第粥是广东省传统小吃之一,起源于明朝,据传与岭南才子伦文叙有关。
据民间传说,伦文叙(1467年-1513年)幼时家贫,不得不以种菜卖菜维持生计。一家粥店的老板怜其年幼,惜其才,于是每天从伦文叙处买一担菜,并要他送到粥铺。在伦文叙送菜到粥铺时,老板就会把用剩的材料生滚白粥,再放些姜葱等免费请他吃。几年中,伦文叙每日在粥铺吃粥,对老板十分感激。
后来,伦文叙得中状元,衣锦还乡,他专门来到粥铺,感谢老板对自己的帮助,并请老板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种粥。这粥本来无名称,老板请状元为此粥取名,伦文叙将其命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状元及第粥也在羊城、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地区流传开来。现在状元及第粥多为讨个吉利,有不少父母买"及第粥"拿回家中给子女吃,意为高中。
状元及第粥的材料有:猪肉、猪肝、粉肠、猪腰、猪肚各50克,大米适量,油条1根,姜片、葱丝、葱花、香菜、盐各少许。
1.猪肉、猪肝、粉肠、猪腰、猪肚洗净备用,油条切段,猪肉、猪肝、猪腰切丁备用,大米淘洗干净。
2.取一深锅,加入可盖过粉肠及猪肚的水,煮至滚,放入猪肚、粉肠及姜片、葱丝煮约1小时至软后,捞起沥干,粉肠切段、猪肚切细条状备用。
3.大米加水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煲。放入盐及其余材料(油条除外)煮开后,食前加入油条段、香菜、葱花即可。
很多人都知道,苏轼不仅是个吃货,还是个落魄的吃货,而伴随着他人生起起落落,流传至今的,除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还有那些经典的美食。
北宋文豪苏轼,首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就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年少成名,正准备要大展身手时,却因母亲病故不得不回乡守丧,回朝后又因父亲病逝再次回乡。等他再次回朝,局势已经大不相同。
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向宋神宗奏表谢恩,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的文字却被新党断章取义,说他讽刺新政。
很快苏轼便被逮捕押往京师,关押在御史台,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因为宋朝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逃过一死,被贬至黄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首千古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写于他仕途最为失意的时候。被贬黄州,任的黄州团练副使一职并无实权,苏轼此时心灰意冷,多次游览赤壁山,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闲暇之时还开垦了一块地,偶尔种种田。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走上了吃货的道路。
“自笑平生为口忙”到了黄州之后,苏轼解锁了他的新人设—吃货。挖竹、煮鱼、做饼,十分丰富,还将这些具体烹饪法写进了诗文中,《煮鱼法》、《东坡羹颂》,最重要的是记载了东坡肉做法的《猪肉颂》。
在宋代,肉食一般以羊肉为主,猪肉并不受人待见,“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在苏东坡的影响下,猪肉开始被人们接受、喜爱,到明朝时期,猪肉一跃成为了中国吃得最多的肉食。而东坡肉这道名菜,被传承至今,享有盛名。只是到了如今,东坡肉的料理方式,与苏轼的略有不同。
现在东坡肉的做法,应该是从明朝开始传下来的。半肥半瘦的猪肉,过水后切成整齐的***块,放入锅中,加入酱油、糖、料酒等辅料,小火炖煮。成品菜都是红得透亮,吃起来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那苏轼煮的东坡肉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苏轼的《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可见苏轼在煮东坡肉时没有那么多花样,并没有加其他调料,只是有一点不曾改变,那就是用微火煨炖。
羊蝎子
苏轼刚从黄州被赦免回京,不久得罪了保守派的司马光,于是又遭陷害。这次,他被流放到了广东惠州。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之后,喜欢上了当地的荔枝,在诗文中表现出了他对荔枝的喜爱,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这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虽然是岭南地区较为平常的水果,但毕竟不能当饭吃。因为被是贬至惠州,苏东坡还是一如既往的穷,买不起好的羊肉,于是他只能买当时十分廉价的羊脊骨,只需要几文钱,有时候屠户心情好还会免费送。
准备好羊脊骨后,切成小段,放入锅中小火煮炖,煮熟后捞出,滤干水分,再浇上黄酒,腌制一会。之后准备碳火,将腌制好的羊脊骨放在架上烤一会,再洒点盐调味,美味的羊蝎子就是从这而来。
苏东坡怕是怎么也想不到,原本没有人要的羊脊骨,千百年后会受人们喜爱,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羊蝎子”。
生蚝
在惠州待了三年之后,苏东坡再次被贬,这次是当时十分荒凉的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海南儋州十分荒凉,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肉食是十分稀罕的东西。这时苏东坡将魔爪伸向了大海,很快,他就发现了海南独特的美食,生蚝。
苏东坡还作了一首词《食蚝》:“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苏东坡甚至还写了一封信给儿子:“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叮嘱儿子千万不要告诉朝中的士大夫,我怕他们跑来跟我抢。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终于得到赦免,此时苏轼已经是六十四岁高龄。
1101年,苏轼在回京途中经过常州,有画师为苏轼作了一幅画像,此时苏轼感慨万千,当即自题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当年,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悲苦的,三起三落,屡遭贬谪。但正如苏轼《老饕赋》中所作“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苏轼宠辱不惊,并不自暴自弃。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就地取材,用美食装点人生,为苦难的生命增添了几许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