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南米北面”,中国的饮食差异到底有多极端?
现在的饮食差异不能用极端来形容,作为北方人我就喜欢米饭,东北的大米也很好吃。
南方酷热因此南方人多喜欢清淡。北方严寒北方人喜欢重口味。南方人多食炒菜,拌菜,北方人更偏重炖菜。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方的互通。这种饮食差异也会缩小。
谢谢邀请!
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方属亚热带地区,北方则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为此,南方地区,包括江苏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大部、贵州、四川东部、重庆、陕西南部、广西、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台湾、甘肃东南部与河南信阳市、南阳市。
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山西省、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陕西、河南。
通常所说北方人主食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大米为主。此外,由于南北方河流湖泊分布的关系,北方人吃肉更多些,南方人吃鱼的更多。北方食谱主要围绕“吃饱”展开,而南方则 以“吃好”展开。如我国八大菜系中,北方仅有鲁菜一席,一花独放。而南方有粤菜、淮扬菜、川菜、湘菜、徽菜等,菜系多样,口味丰富。
从地理上说,南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昌盛,鱼米之乡,湖泊众多,水田密布,适合水稻的种植生长,所以南方人是以米饭为主的。南方人每天大部分都是吃米饭,在主食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主要是在菜肴口味上,制作的工艺上下功夫,别具一格。
而北方却拥有肥沃土地和水***相对较少,降雨量少,气候比较干燥,大部分为盐碱地,比较干旱,这种环境当然就种不成水稻,只能去种对土地环境要求比较低的小麦,小麦是比较抗旱的。所以北方人主要是以面食为主。
在肉类的选择上,南方多为鱼米之乡,家禽兴旺,喜欢吃鸡、鸭、鹅、鱼、水产品等各种白肉。北方畜牧业发达,喜欢猪、牛、羊等红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在于你喜欢吃什么,而是你有什么东西吃。长期吃用一种食物,才是饮食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
南方多为平原、湖泊。土地平整,水源充足,气候温润,很适合水稻的生长。目前我国的水稻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黑龙江平原。其中,南方稻区占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的94%,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川、安徽、江苏、湖北8省的播种面积,就占据了全国67.92%的份额 ,而且多为双季种植,产量占到全国的68.02%。所以,南方人多以大米为主食,自然而然。
而北方多为高原、山地,土质疏松且以沙质为主,极不利于水源贮存,加上气候干冷,不适合水稻的生长,反而更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干旱类作物。因此,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也不足为奇。
2. 生产力限制。
我国的地形复杂,交通运输受到极大的制约,产品流通能力不足。古代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也只能是种什么吃什么。这才会形成“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地提升,新中国的基础建设、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都可以快速送到全国的农贸市场。
这样,在南方的广东、广西,“拉面、裤带面、油泼面、狗不理、肉夹馍”,已经不再是北方独有的食品了。在北方的甘肃、山西、河北,以前出差只能吃面的尴尬历史消失了,各学校、工厂、食馆基本都有米饭供应了。“米糕、米饼、炒米饭”,“米线、米粉、螺丝粉”,也走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
“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并非刻意的极端,而是古代交通不便造成“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无奈。
新时代的“基建狂魔”,已经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南米北面”终将成为历史。
中国地大,差异自然也大,气候水土,日积形成差异,南米北面顺理形成。
中华起源黄河流域,早期水稻也盛种这里,随气候变化,水稻种殖逐渐南移,南方多水渠湖塘渠更合适种水稻。
水稻喜水,小麦耐旱,水稻中蛋白含量远低于小麦,南方又多鱼虾更容补充蛋白,北方气候干燥,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历史长河中,北方又少湖泊塘渠,草木又不茂盛,牛羊又难于成养,常々偏少蛋白的补充量,麦就能补上点,时间沉积,自然形成南米北面了。
北方多山土,人们的生存更依山土,地广人稀,通常农耕人,一般每天的劳作,早出晚归,麦面制品更便携带就饱,这也是形成南米北面的原因。
多谢邀请!
本人认为“南米北面”,指的是“米”和“面”都是珍贵的粮食。南方的米,北方的面,在饥荒时期都是稀罕之物。
至于饮食差异,因人而异,南方人有喜欢吃面食,北方人也有爱吃大米。不过,还是有特别的,我见到过一北方人来南方作客,只吃馒头不吃米饭,主人家硬是专请面点师傅,以尽东道主之宜。
好在现在物产丰富,南北畅通,恐怕饮食差异不大了吧。
同样的菜系,口味又相似,为何湖南菜全国流行而江西菜几乎无人知?
说个更残酷的事实:与江西相邻的六个省份中,五个省份的湘菜、徽菜、浙菜、闽菜、粤菜都位列“八大菜系”。江西正好处在“环江西菜系圈”之中,缺乏存在感。
当然,与江西菜类似的湖北菜,也有相同尴尬地位。
江西、湖南、湖北这三省,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地理环境方面,河流、山地、盆地多,鱼米之乡;气候方面,雨季长、降水量大,空气湿度大;社会人文方面,古代有“江西填湖广”,即大量江西人迁移到湖北、湖南省生活。
因而这三省的饮食文化高度相似:食材[_a***_]、烹饪习惯及菜品,十分接近;口味喜辣,偏咸鲜,口味重,以驱寒、排湿。
例如青椒炒肉、剁椒鱼头、青椒炒腊肉等,在这三省的菜单里都是常见菜。
少有人知的是,江西菜有自己的体系,称为“赣菜”,菜品有特色,也很丰富。1986年出版的《江西名菜谱》书中,收集介绍了209道菜肴,实际上可能只是一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口味喜辣的就几个省份,然而湘菜、川菜入选“八大菜系”,竟然占据两席。
那么为什么***儿不是江西菜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名人效应
直到清朝中期,湖南、四川才普遍食用辣椒。到19世纪后期,以辣椒调味为特色的湘菜和川菜菜系最终形成。
到清朝末年,“八大菜系”成型,此说法也才开始流传。
湘菜作为“八大菜系”中的后起之秀,与当时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及近代湖南名人辈出,扬名天下,具有很大关系。
例如湘菜的重要菜系、官府湘菜——组庵湘菜,在民国时期由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谭延闿(字组庵)及其家厨创立,被称为“湘菜之源”。
再往后,新中国成立后,湖南人分布于众多重要岗位,特别是伟人喜欢吃家乡的红烧肉、臭豆腐,使得湘菜更加出名。
在近代及现代,众多湖南人在中国的军事、政治舞台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此,很多人将此亮点以及湖南人生猛、鲜明的性格特征,与饮食文化中的喜辣习惯联想在一起。这就给湘菜注入了独特的人文特征和强烈的地域光环。
湖南人、辣妹子、湘菜之辣,全国闻名,湖南成了“辣”的代名词。
以致于,很多人以为只有湖南、四川人吃辣厉害。其实江西、湖北、贵州人都很能吃辣。甚至产于贵州的“老干妈”辣酱,被很多人认为是湖南品牌。
相比之下,在近代及现代,江西人的名气稍逊于湖南人,因而江西菜之辣也就被湘菜的光环遮盖。
群体宣传效应
江西和湖南都毗邻广东。改革开放后,这两省南下广东务工、经商的人数差不多。
湖南人的性格特征鲜明,“无辣不欢”的饮食习俗也深入人心。而且湖南人开的湘菜馆在广东到处可见。
这种群体效应,使得湘菜的风头及名气,不亚于广东本地的粤菜。
相比之下,江西人比较内敛、低调,而且江西餐馆在广东很难见到,只有“江西瓦罐汤”显眼一些。
以致于很多人以为江西无美食、名菜,甚至不知道江西人吃辣椒也很厉害。
市场营销
湖南人很清楚,外省湘菜馆的大多湖南菜说的好听点叫“新派湘菜”,其实并不正宗。湖南本地的菜品讲究口味,乡土味极浓。
当然,这是湘菜馆老板的聪明之处,因地制宜,适应市场需求。
仅靠湖南老乡和光顾餐馆,显然不行。
但是在广东这种气候湿热、没有吃辣习惯的地方推广湘菜,无异于拓荒。于是外省的湘菜进行了改良,菜单里特意标明了微辣、中辣、特辣的辣度,供顾客自由选择,从而笼络了顾客。
而且,外省的很多湘菜馆走中高档路线,店面装修设计、器皿等都比较讲究,富有文化品味。
例如很多湘菜馆里,伟人塑像、《沁园春·雪》、《岳阳楼记》等著名元素几乎成了标配。
于是,湘菜馆逐渐成为聚餐、商务宴请的热门之选,名气越来越大。
再如文和友,在长沙多年少有人知,只是在近几年乘着“网红”东风,四处营销,知名度很高。
说了这么多,想必会有江西老俵反驳我:江西菜由南昌、赣州、九江、赣西、赣东等地方流派组成,难以统一、对外营销!
然而,湘菜细分起来也很复杂。有长衡、洞庭湖、湘西之三大地域流派,有古代湘菜、现代湘菜之分,有宫廷湘菜、名人湘菜、民间湘菜之分等等。
江西自古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形胜之区”,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之美称,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璀璨聚集。
这里孕育了山水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以及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豫章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
江西菜在历史上是“文人菜”,如“文山(文天祥)肉丁”、“东坡(苏东坡)肉”、“老表鸡汤”(朱元璋取名)等。
这些都是江西菜的重要亮点和宣传内容,走中高档路线也是顺利成章。
然而遗憾的是,江西菜在外省鲜有人知,更别说有这些饮食文化光环了。
也许是江西老俵在这方面没有下功夫,或者说没有用心。
也许江西人不喜欢从事餐饮生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