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馍缘习俗什么意思?
宋代少数民族有奇特的食俗。
如食鼠,食虾蟆、食蝙蝠。苏东坡《闻子由瘦》(《苏轼诗集》卷四十一)有: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这首诗写于海南岛,说明当地曾有食鼠及蝙蝠者。诗中提到蜜唧是一种还没有睁眼的小鼠身上无毛,喂以蜜,吃时唧唧作响,故名蜜唧,是岭南少数民族当时的食物。虾蟆,唐代南方人已吃,是一种两栖动物,到宋代仍沿袭这一习惯。苏东坡虽为美食家,但也有不情愿被迫去吃东西的时候,所谓入乡随俗,其实也是无奈。当年被贬至儋耳(海南)时,显然对当地的饮食习俗诸多抱怨。之前听说“蜜唧”都要呕吐,如今薰鼠、烧蝙蝠都要往嘴里送,只为保存性命,如此矫情地向朋友诉说生活之艰难,可知大文豪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并带着中原文明固有的优越感,既评点“蛮夷”之落后,又博得同情之心。介绍春饼150字
相传东晋时代,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故称“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明代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林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
立春吃春饼的寓意是迎春,立春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春饼就和咱们在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一个节日寄托。
第一,基本都将春饼与春卷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春饼与春卷是两种不同的烹饪技艺。第二,人云今日之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饼演变的,其也不然,古代亦有春卷,而且古代春卷做工馅料更为精致丰饶,相反今时春卷却稍逊一筹。第三,人云古代春饼春卷是家常菜,事实上春饼和春卷在古代只有家境相对宽裕的家庭才能消费,不能用今日相对发达的物质条件去衡量古代。所以作者通过烹饪考古学、地方志学的角度,以淮扬菜重要发扬传播地--江苏东台为例,肤浅地论证古代春饼春卷的起源演变史与其古代独特原始的制作工艺。
独家|始于1622,东台春饼春卷的起源史与古代独特制作技艺
文·王舒然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家乡东台的春卷皮摊子陆续点缀在大街小巷之中,一张张薄如蝉翼的面皮从铁鏊上掀起,再如同叠罗汉般层层铺平,各家厨房里煎炸出酥香四溢的春卷,作为春节宴席必上之菜,南北皆有之,因地域气候物产所不同,又各有风味之千秋。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载:“春饼。春饼,唐已有之。捶面使极薄,熯熟,即置炒肉丝于中,卷而食之,亦有置于油中以煎之者。初为春盘所设,故曰春饼,后则至冬即有之。”王阳明先生《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中云:“知食乃食,知汤乃饮。”故而这个古老的饮食名馐,其背后饮食文化值得深入挖掘。
春饼,是新昌的传统美食,不仅老一辈的人爱吃,年轻人和小孩子也爱吃。
记得有一次,我走出家门,一阵香气就飘了过来。“这是什么味道?真香啊!”我再往前走了一会儿,一个里三圈、外三圈都围着人的小摊映入眼帘。在卖什么呢?这么热闹。我怀着好奇心,硬生生地挤了进去,到里面一看,是春饼!正好我也饿了,就排队买起了春饼。
大约过了十分钟,终于轮到我了。只见卖春饼的老婆婆熟练地拿起一个面团,均匀地涂在平底锅上,形成圆形,然后将剩余的面团放回罐里。“小妹妹,要加点什么?”我回过神来,回答道:“两根香肠和一个鸡蛋。哦,还要再加点蒜蓉。”“好嘞!”老婆婆拿出一个鸡蛋,打在一张饼上,放在火炉上,煎了一会儿就熟了。接着,她又将炸好的香肠放在里面,用勺子将蒜蓉涂在春饼上,卷起来,递给了我。
我看着手中这个薄如蝉翼、白中透黄的春饼,急忙咬了一口,啊!酥脆香美,真是极品中的极品!
春饼有的地方习俗是立春那天吃,我的老家是河北,我们当地的习俗是农历二月初二那天吃,寓意龙抬头、龙抖鳞。
农历初二那天早晨,人们不动刀具,用开水合面,即烫面,然后把面柔匀,在做成我们平常包饺子那么大的小面团,两个面团摁在一起上下压扁,再用擀面棍擀成薄薄的面饼,然后放在热锅上,中间鼓起,说明饼就熟了,依次把做成的面团按上面步骤做完,春饼就做成了,在吃的时候在春饼里卷进些蔬菜,生的、熟的都可以,又劲道又香甜,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