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文化发展有几个阶段?经济、饮食和习俗特点是怎样的?
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茹毛饮血,生吃食物。后来人们吃了山火烧死的动物,觉得味道很不错。遂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熟食进入石烹时期,人们将动物肉用湿泥包裹,放入柴火中煨制,用烧热了的石块烧烤植物***。
伏義氏发明了鱼网,训养牲畜,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神农氏是中国农业开创者,发明了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了炊具,为制作发酵食物提供了条件。黄帝发明了灶,灶能节约燃料,使食物速熟。黄帝的臣子宿沙氏发明了盐,人们学会了用盐调味。
陶制炊具
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时期,人们开始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中原地区种植小米,大麦,黄豆,南方地区种植水稻,主要是糯米,属于细粮,比较珍贵。
铜制饮具
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最丰富时期,开始了中西饮食文化交流,引进了石榴、核桃、芝麻、黄瓜、菠菜、胡罗卜、茴香、芹菜、莴笋、大葱、大蒜,传入了油炸胡饼,即芝麻烧饼。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价廉物美,东汉时发明植物油,之前人们一直用动物油。
豆腐
唐代是中国饮食文化高峰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烧尾宴是唐代新官上升,官员升迁招待亲友同僚的宴会。民间传说老虎变人,新羊入群,鲤鱼变龙,都要烧断其尾。人从平民进入士大夫阶层,如同新羊入群,鲤鱼跳龙门,也要烧断其“尾”,以适应新的环境。烧尾宴有10道冷菜,16道热菜,12道点心。
入席前,先上对香,茶水和手碟;再上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四蜜饯。入席后,先上冷莱,再上热菜。用全套粉彩万寿攴具,配银器,席间奏古乐伴晏,典雅遗风,严谨庄重。只有吃过满汉全席,才会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至尊。
食品文化是社会大众在传统食材,风俗习惯,饮食习性方面随着社会,科技,艺术发展,消费理念和硏发利用方式方法改变进化的一种过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社会发展,同种的食材所展现出的不同的食品文化,我国的食品文化愽大精深,八大菜系代表着不同地域特色社会文化和饮食观念,更代表着本地域的食品文化的发展,而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更催生着这些文化更大的影响和发展空间。
中国各种特色美食是逐渐形成于哪些朝代的哪一时期?中国历朝历代各个时期分别吃什么饭菜水果?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略说明一下。
一、关于主食
南北朝时期之前,所有中国人的主食都是水煮谷粒。有肉谓羹,无肉谓粥。就是这意思。
当然,不是说这之前没有粮食脱粒。而是无法形成主流。稻谷的手工脱粒还有可能,但小麦粟米完全无法用手工完成。
看这粟米,能手工脱粒吗?
南北朝时期,水车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我们的祖先才得以吃到面粉大米。
最显著的证据是,《齐民要术》记载了中国第一种面食,水引饼。这说明,此后面粉及加工制成的面条,正式成为中国人的食物。
二、北宋的饮食***展
隋唐时期,甚至更早之前,中国人吃饭很简单。肉食不是炒,也不是煎,而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办法—煮,烤,炸。
煮肉用的鼎。
煎饼,大体现于唐代。
北宋没有宵禁制度,经济活跃,市民崛起,夜生活丰富,导致饮食文化呈现爆发性增长,煎炒烹炸等十八般饮食方式纷纷出现。
可以说,我们现代人使用的所有烹饪方式都在北宋基本定型了,唯一区别就是煤炭炉子变成了电炒锅。
三、关于三餐
周礼规定,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三餐,庶民一日二餐。
这是契合社会经济形态的。
人口主体的农民,早晨五点起床下地干活。九点多回家吃早餐,然后干到中午十二三点回家休息喝水,三四点吃,下午六点又下地干活到天黑回家。劳累一天,当然就不会再吃东西了,八九点就得休息,因为明天还得四五点起床干活。
皇帝官员也一样。皇帝早上三点多起床,五点整早朝,九点左右才结束,皇帝大臣要么回家吃饭要么在街上吃饭。下午四点多,一天的公务结束,才回家吃第二餐,晚上八点多又得休息,明天照样如此。
当然,自西汉时期开始,富裕家庭较多出现了三餐。富裕农民也会在夜间添加点小食,如汤圆一碗,但说是一餐显然不够。毕竟社会人口主体的农民依旧达不到三餐条件。
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还有很多两餐,主要还是经济原因。
四、肉食品种
过去,百姓黔首是很难吃肉的。
难得逮条🐟,抓个🐰,不是孝敬老爷,就是拿去换点油盐。
周礼规定天子祭祀才能宰🐮(祭祀结束要分牛給大臣的)。诸侯祭祀用🐖,卿大夫用🐑,庶民用🐟。所以贵族饮食用肉是🐑🐔🐟,富裕百姓用肉是🐖🐕🐟。
本来贵族是吃🐷的,但牧养的猪才吃,所以一直有牧猪这职业。后来贵族都不吃猪肉了,因为分不清摆在桌上的猪是不是圈养的。比如宋高宗参加宴会,菜单无一猪品,而随行侍卫却有三千斤猪肉的配给。
因此,羊一直,而且到现在都是高档肉食。猪肉到了明代才上了贵族餐桌。
至于牛,历来都是严禁吃的。就不说了。
说起饮食就不得不说美食界的鼻祖伊尹了,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从夏末至清,历三千四百多年,且中无缺失,实在是个奇迹。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一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伊尹故居,去现地学习感悟古人的饮食文化
[_a***_]烤鸭,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祈祷][烟花][烟花]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相传,烤鸭之美,是源于名贵品种的北京鸭,它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一种肉食鸭。据说,这一特种纯北京鸭的饲养,约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明初年间,老百姓爱吃南京板鸭,皇帝也爱吃,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鸭一只”。宫廷里的御厨们就想方设法研制鸭馔的新吃法来讨好万岁爷,于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烧烤鸭和焖炉烤鸭这两种[烟花][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