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的流程是怎样?没几天就饿死了,刚开始该收集什么?
饥荒这个游戏一共分为四个季节,一般开始都是秋季开局,秋季也是最简单的季节,开局上来可以先收集一些草树枝,然后做一本科技二本科技,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个猪皮帽用来防御,在7 8天左右的时候会来野狗也是新手最难应付的,做了猪皮帽也就好打了,你也可以关注我我会录制一些新手的饥荒视频供大家学习。
某科普***通过史料计算出唐朝底层五口之家一天消耗粮食在6到8斤,从而得出唐朝时人们都饿肚子是合理的吗?
以现代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套在以前不大合理,真有六至八斤主粮而食不饱的话会加入各种种植或***集的菜,现在有工厂要上班从事各种体力活,古人如果没有各种苛捐杂役太平年代平时应该无所事事消耗不会太大,记得有去世的老人说过解放前没有什么冬播,又没什么水利任务整冬就是想法***弄吃取嗳。
这个结论与唐代的餐制有巨大关系。
以下我们层层展开。
一、粮食的折算标准物的确定——大米
唐代的饮食当然与我们现代人有很大差异,但是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通用可比较和参考的标准物。
我们现代的主粮是大米和面粉,唐代稻米已经普及,小麦也广泛种植,当然,应该有很大比例的粗粮,从能量密度上看,唐代人吃的食物与我们有一定差异,可以合理推算能量密度比现代大米略低。但从“饱肚子”这个标准看,以现代人食用的大米来对标唐代人的“粮食”,是可取的,比如很多人吃白米饭可以吃一大碗,但吃糙米和小米则吃不了那么多就会吃饱。
二、以大米为标准物的计算(以下内容中,粮食和大米可以相互替换)
6-8斤粮食,我们取中间值,7斤,折合3500克。
以现代人的饭量来推算,一般电饭煲配的米杯,一杯生米是300克,一杯生米大约可以煮成大小适中一碗饭。饭量小的人正餐一餐一碗(老人、小孩、女性),饭量大的正餐一餐3碗(对应青壮年体力劳动者)。按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在正常家庭中的比例,我们把正餐每餐每人的大米消耗量定在1.5杯,即450克。早晨不作正餐,消耗按一般计算,即225克。
按现代人一日三餐,我们可以计算,一个人平均一条消耗粮食为:
225+450X2=1125克。
一家5口,算下来就是1125*5=5575克,这样看,3500克粮食就不够了。
三、唐代的餐制
餐制的演变:
原始社会:不详,估计是想吃就吃,但想吃不一定能吃饱。
先秦:两餐制产生
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通常遵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先秦时期,古人一般遵循“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即“两餐制”,也是以此适应下地种田的时间需要。
在甲骨文的有关记载中,有“大食”“小食”的相关记录。在董作宾所著《殷历谱》中提到, 商代的记时法,称上午7—9时为“大食”,下午15—17时为“小食”,两餐就食的时间已形成惯例,故被纳为时辰专名
汉代初年:两餐制与三餐制并行,三餐制继续发展。
王学泰在《华夏饮食文化》中说:“ 周秦、两汉时的普通人民一般只吃两顿饭,早餐曰饔,时间当为上午10至11时(指今时),晚餐曰飧,时间在下午3至5时。”
自汉代开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于是三餐制也慢慢地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一时期,两餐制与三餐制并行,后续三餐制逐渐得到百姓的普遍认同并渐渐向外推广。
两宋时期,三餐制已经基本定型成为固定餐制,得到了百姓的普遍认同。但是如前文所说,两餐制依旧在一些穷苦人家中实行。
一日三餐,宋人早餐一般吃类似粥、羹等易于消化的流食,午餐则常吃如饼、饭等类的主食,晚餐则根据阶层的身份地位等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午餐是三餐中最为重要的一餐,如宋代中上层贵族等没有亲自下地种田劳作的重担,晚上一般多参加宴会,所以他们的晚餐分量、种类等大都跟午餐类似。而下层百姓则由于之前提到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所以入睡比较早,晚餐的食物跟早餐类似,相对相比交单。
对唐代的餐制没有非常详细的史料记载,但从汉代和宋代的餐制看,唐代是两餐制向三餐制演变的过渡阶段。
这里补充两点:
1、不管是两餐还是一餐,都有主次之分,往往中午是正餐,早晚是次餐,两餐的话是一主一次,三餐的话就是一主两次。
2、餐制与社会阶层有关系:即使是粮食充足的年代,大多是底层阶层都是实行两餐制,率先实行三餐制的则是富裕阶层。这一点,在近现代也可以观察得到,比如80年代,大多是中国农村都是两餐制。
所以,唐代处在两餐制向三餐制过渡阶段,可以合理推断,一般居民实行的都是一日两餐。
再算唐代人有没有饿肚子
我们再来按两餐制计算唐朝一家五口一天的粮食消耗量:
(225+450)X 5=675X5=3375克
3375克小于3500克,所以,我们担心的唐朝祖先,他们没有饿肚子。
PS:答主在武汉,整个封城期间一家三口都一直执行一日两餐,体重没有减少,反有增加。
看到好多答案真的是***一堆一堆的,而且我敢肯定好多都是生长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的新青年,从来没有经历过61年的粮食危机。
其实这些人就算没有经历过粮食危机,没有经历过饥荒,也应该知道在高热量食品不足的情况下,低热量的食品基础的食品的消耗会大大增加。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要保证你现在的一个热量摄入,而完全的没有油脂类,动物脂肪,蛋白质类,全靠碳水化合物来摄入的话,碳水化合物的一个摄入量可能会是你现在碳水摄入量的几倍。
在唐朝的盛世,基层人民的生活也是现在人民不可想象的,那么在大多数对动物脂肪,油类摄入量很低,再加上他们都是从事的体力劳动,吃两餐。所以说造成了一顿饭吃到6斤的粗粮是很正常的一个情况,即便是现在有大量的高营养食物的时代体力劳动者一顿饭吃一斤米饭的也存在。
所以说不要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自己无知不是问题,如果说自己无知还要到处说别人无知那就是真的傻。
不用计算什么粮食消耗,问问老人就知道会不会饿肚子。
别说唐朝那么远,现代社会70年代以前我们大多数人还在饿肚子。
唐朝的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灌溉只在局部地区,还没有精耕细作,大多数农民都是佃户不但交租还缴税,靠天吃饭,能吃饱饭太难了。
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说话都是想象,在副食品严重不足情况下粮食消耗是相当大的,蛋白、热量不够只能通过多吃粮食解决,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态势,所以全国粮食缺口非常大。现在高能量副食充足,肉、蛋、鱼满足供应,人们吃主食越来越少,很多人日消耗粮食不足一斤。记得新分配大学生下连队一年,连队伙食不好(指副食不好,主食好坏差异不大),一个人一顿饭能吃十个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