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北方汉民族的男女衣冠、装束妆容及日常饮食是什么样的?请大神们详解?
衣物、妆容这些不感兴趣,只对饮食有想法!
宋朝的烹饪手法有煎、炒、炸、烤、炖、熘、爆、蒸、煮、泡、涮等,几乎和咱们现在差不多了,自然美食的种类也就多了。
肉类方面,羊肉、猪肉、牛肉、狗肉,鸡鸭鱼兔螃蟹蛤蜊等都有了独特的做法。像著名的东坡肉、东坡肘子就是猪肉做的美食;炙金肠把羊肠在木炭上烤出来;经典美食蟹酿橙;火腿在这个时候也有了明确的做法记载;还有批切羊头肉、旋煎羊白肠、煮羊蹄、灌汤包(正宗的都是猪或羊肉馅)、羊肉烩面等;最重要的火锅这种的吃法,为各种肉类齐聚一锅提供了最好的借口。当然吃肉最爽的还是得看《水浒传》,鲁智深吃狗肉,李逵吃羊肉,这些场面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素菜方面,宋朝人讲究先上果盘,蜜枣、杨梅、金桔、鲜姜、嫩笋,剩下各类蔬菜都差不多齐全了,生菜、菠菜、白菜、莴苣、冬瓜等几百种。
所以作为一个宋朝人,在吃的方面应该和现在的北方人一样了,只要有钱。早上不管你是想喝豆浆、豆腐脑,吃烧饼、油条、馒头随便你;中午整点卤羊蹄、东坡肉,运气好还能开盘炖牛肉,就点小酒,也就是一般待遇……
唉,不说了,饿的不行了。刀削面走起!!
中华是礼仪之邦、衣冠之邦,《左传》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周易》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以,自古以来衣冠、礼仪就代指文明。
安史之乱到五代、宋初,人们对于外族的痛恨和歧视增加,区分蛮夷和华夏的“夷夏之辨”意识加强,使得宋朝服饰成为儒家思想和民族意识的外在表现。
宋朝男士***饰分为:官员服饰、文人服饰和平民服饰
一、官员服饰
祭服主要用于大中型祭祀,上公须服九旎、九章冕服,其余公卿均服七旎冕服,小型祭祀祠时,官员均着公服即可。
朝服,又称具服,是百官议政朝会之服。朝服无论职位高低,均为朱色,但可以通过冠中的梁数和剑、佩和缓区分官阶。
方心曲领是宋代朝服的特征,《礼记集说》提到,方心曲领是一种用白罗制作而成的项饰,形状为上圆下方。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一般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公服用颜***别官阶,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以上用绿色;五品以上用朱色;三品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
二、文人***
***也叫"燕居服"(也就是家居服),包括:
"袍":有官职者着锦袍,无官职者着白布袍。
“衫”:《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所以,圆领襕衫是文人常见服饰。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鹤氅”是用鹤毛与其他鸟毛织成的裘衣,珍贵而奢侈。
三、平民服饰
平民上衣有“襦”、“袄”、“短褐”、“圆领缺胯衫”、“背心”等,适合劳作。平民配饰有斗笠、巾帕、蹼头等。
平民下衣主要有长裤、三角形的犊鼻裤、脚穿草或麻鞋、练鞋和靴子。服色基本是白色和皂色。
宋朝女***饰
女***饰客观地反映着宋朝的文化。自安史之乱至宋初,女子服饰也在“夷夏之辨”之下也出现了变化,宽博的汉装和短窄的胡服并行。平民妇女以短窄衣式居多,而贵族女子不劳作,基本是宽衣大袖的风格。
女子服饰
宋朝女子服饰以衫、糯、袄、裙、袍为主。
昭庆公主曾穿着“贴绣铺翠襦”,宋太祖认为太奢侈,担心宫中殡妃及皇亲国戚效仿,而且还会导致京城的翠羽价格攀升,因此宋太祖树立删繁就简的典范。
宋代褙子是宋代女性通用的服饰,宋代褙子是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衣襟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
女子妆容
宋初女子妆容有的面饰和发髻等习俗。
面饰
《宋史·五行三》中提到“鱼媚子”饰面。”“鱼媚子”是女子在额眉间的妆饰,有用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锢壳、云母片、羽毛和花瓣等材料制成各种样式贴在面部,用于装饰。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女子面饰可能起源于唐代上官昭容为了掩盖面部伤疤,也可能是模仿宋寿阳公主在额头上偶然形成梅花形状。宋代女子们竞相效仿,有的女子用翠绿色的羽毛制成各种花卉和凤鸟等的花样,粘贴在额头眉间,比如晏殊《***桑子》中“贴向眉心学翠锢”。有的女子则用梅花瓣贴于面部来装饰自己。
发髻
宋代高髻颇为流行,有时为了发髻的美观与饱满,用***发编好发髻形状,套在头发上即可。
总之,宋代男子和女子服饰在儒家思想和民族本位的影响下日趋宽博,其实也是通过这样的衣式来释放自我,消除压抑和拘束。
宋代的服饰源远流长,谨以此小文聊做介绍,宋代的饮食文化将在下一篇更新,敬请关注。
我是@变焦历史 , 让你一看就记住的轻松小文,欢迎留言关注。
我这里只回答日常饮食。
是的,在中国历史上,宋代饮食发生了质的提高。
在北宋以前,是没有“炒锅”的。
最先的锅是“鬲”,如下图:
与它同时代的是“鼎”,“鼎”专门煮肉,后来演变成了“礼器”。
鬲继续发展,后来成了“破釜沉舟”之“釜”。
“釜”先是是青铜器,后来也有铁质的,但是它太厚,太沉,也是不可以炒菜的,还是一个煮!
釜和鬲都是小口大肚子。为什么不做成敞口的锅呢?
因为冶铁技术不过关,做不成。
到了北宋,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产铁量也大大增加了,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铁锅。
北宋人民 开始了煎炒烹炸的饮食生活。
饮食业也开始出现了。
至于饮食品种,北方以粟麦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这是地域物产决定的。
中国烹饪四种民族文化特质的例证?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