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被称为蒸菜之乡,为什么蒸肉却是别的地方的特色菜?
谈天门当地
天门啊,武汉旁边的一座小城。小到什么程度呢,开车半小时可以围着城区转一圈。
说它是小县城吧,其实也不算,毕竟属于省直管市、湖北17个市州之一,级别在那儿,比普通县级市还是要大一点儿。
说它经济落后吧,也不算,毕竟大润发、沃尔玛、万达、麦当劳、海底捞…好多东西这儿都有,小破城区居然有两个三甲,本地牌的路虎卡宴不稀罕,吃顿饭人均六七十算便宜,也不知道他们的钱都是哪来的。
五六千的房价,三四千的工资,六七百亿gdp稳居全省倒数第二(力压神农架原始林区),唯一的高铁站远到离谱,狭窄的主干道令人抓狂。大城市的“卷风”刮到这里已是强弩之末。大多数人生活佛系工作摸鱼,考进体制内就是本地年轻人的最大追求。
说它没文化底蕴吧,也不算,毕竟出了陆羽、皮日休等历史名人。有个和浙江良渚齐名的石家河遗址。城里还有胡聘之故居、古文学泉等等古迹,市博物馆藏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国宝级玉器……
谈天门蒸菜
给湖北人一个蒸笼,他(她)能蒸下整个世界。随着湖北三鲜豆皮、热干面、米粑、面窝、蛋酒的诱人味道,成功引起了全国人民美食雷达的警报。但是我们也因此忽略了湖北是个蒸菜大省这一现实,蒸菜在湖北才是隆重正式的宴客压桌大菜。
其实只是因为蒸菜在整个湖北都很有名,天门就埋没在这么多城市里面。这个城市也没有大力宣传自己的。比如天门作为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出现过的城市,它的美食特产风格独特,我也逐渐才了解这个天门蒸菜。
天门十大碗永远的神。我们湖北人服装生意的比较多,做餐饮的也不少,但是缺乏有影响力的代表。本地人有谁不知道十大碗的,谁家没办过宴席。粉蒸肉,粉蒸鳝鱼,粉蒸排骨…
不说了我去找个碗接一下口水
看到提及我的家乡湖北天门的问题,所以点进来看看,看了几条回答,作为一个地道的天门人,我来做点补充。
蒸菜在湖北尤其是江汉平原地区广受老百姓欢迎,既是家常菜,又是宴席必备。蒸出的菜品能尽可能地保留菜肴的原形原味,也能最大程度保存食材的营养,是一种营养又健康的烹饪方式。
早在4600多年前石器时代,生活在天门石家河的先人们,就已经烧制出陶甄,用来蒸制食物。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的天门人不断丰富蒸菜的种类和内涵,“无菜不蒸,无蒸不宴”,是蒸菜在天门的真实写照。
2010年,中国烹饪协会命名天门市为“中国蒸菜之乡”。
一般人们所说的蒸肉,指的就是粉蒸五花肉片,其实这道菜很多地方都有,有的地方叫扣肉,有的地方叫粉蒸肉,做法也大同小异。大体上是将五花肉或生或熟或油炸之后,切成片,裹上大米磨成的粗粉,再辅以土豆、红薯、芋头、干豆角或者莲藕什么的做压底菜,调好味上蒸笼蒸或木甄与其它蒸菜和淘米饭一起熟便可。(注:原汁原味的蒸菜必须用传统的木甄来蒸制,蒸出的蒸菜和米饭会带有一种特殊的木材的清香。)
蒸菜是楚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袤的江汉平原,蒸菜是每家每户都会做的待客必备菜品,也几乎是每个家庭主妇都会做的拿手菜。你去人家家里做客,有没有吃到蒸菜,就代表着你在主人心中的地位如何。
湖北江汉平原一带的蒸菜,按食材包括肉、鱼和蔬菜三类,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沔阳三蒸”的由来。
1.蒸肉
通常人们所说蒸肉就是指粉蒸的五花肉片。但“沔阳三蒸”里的蒸肉只是蒸菜里的一个类型,除了蒸五花肉片之外,蒸排骨、蒸鸡、蒸牛肉等都属蒸肉类的范畴。
2.蒸鱼
江汉平原水网密布,水产***丰富,尤其是鱼类,各种鱼经过调理,上笼一蒸,更是各具风味。
3.蒸菜
这里指细分到食材,主要是各种蔬菜。 江汉平原的蔬菜类蒸菜,一般是选用本地特有的一种乌白菜,或是茼蒿,洗净切碎,和大米磨成的粗粉一起搅拌均匀,调好味,然后蒸熟。也有用南瓜、土豆、芋头、红薯等做蒸菜的,吃起来也风味各异。
沔阳(今仙桃市)与天门隔汉江相望,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风俗相似,自古便是“天沔一家”。确实是沔阳人将蒸菜发扬光大了,所以一直以来天门人对“沔阳三蒸”这个说法也不介意。
既然“沔阳三蒸”更出名,为什么天门却是蒸菜之乡呢?
除了天门人民对蒸菜深厚的感情之外,考古专家在天门境内石家河遗址发掘出了4600多年古人用来蒸制食物的陶甄,进一步证明,天门人不仅是爱吃蒸菜的蒸菜之乡,还是最早食用蒸菜的蒸菜之乡。
近些年,天门人不断完善蒸菜内涵,按蒸菜的不同做法打造出“天门九蒸”,即粉蒸、清蒸、炮蒸、扣蒸、包蒸、酿蒸、花样造型蒸、封蒸、干蒸,将蒸菜的技艺与菜品更加发扬光大。
有人总爱拿“沔阳三蒸”与“天门九蒸”来说事,其实一个是蒸菜的三种食材类型(肉、鱼和蔬菜),一个是蒸菜的九种做法,概念不一样。
为更好的宣传蒸菜文化,天门每年都在举办蒸菜美食节。希望天门打好蒸菜这张名片,让天门蒸菜冲出湖北,走向世界。
蒸菜不是什么高级烹饪菜肴,江汉平原各县市都会做,天门申请蒸菜之乡纯属没得么事做了,沔阳三蒸是因为历史上现在的洪湖市仙桃市天门市加上监利潜江汉川汉阳局部都属于沔阳府管辖,所以称沔阳三蒸。沔阳三蒸也不是陈友谅老婆发明的,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简单烹饪技能,陈友谅的老婆只是发明了蒸米饭的同时,在米饭上同时蒸鱼肉菜等食物,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火力,而且味道更佳。
总之流行于江汉平原的蒸菜就是一普通家常菜肴,沔阳三蒸是历史,天门蒸菜是噱头。
粉蒸肉是湖北的一道特色菜,它代表着湖北的传统文化和鱼米之乡,如果你是一位真正的湖北人,说起“粉蒸肉”会不会让你垂涎欲滴,至于别的地方有粉蒸肉,不用多说,那绝对是没有湖北的正宗。
世界上最早使用蒸煮炖焖的国家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这种看似简单原始却鲜美健康的食物烹饪方式,一直贯穿于华夏农耕文明的全过程。
1 .
距今约4000年前,炎黄部族的先祖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发现蒸汽可使食物变熟,相对于其他烹饪方式,更能保持食物营养和原汁原味。
从此,有别于烧烤煎炸的油腻和炖煮焖烩的混沌,蒸菜带来的鲜、香、嫩、滑滋味,世世代代抚慰着国人的舌尖味蕾。
中国北方降水少,气温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作为面食地区,蒸这种烹饪手法多用制作主食和糕饼。
除了日常大众熟悉的馒头、包子、花卷之外,还有米糕、烧麦、花馍、莜面窝窝……都是蒸食的主要对象。
西安和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甑糕,则是用[_a***_]、红枣或蜜枣、红豆,置于铁甑上蒸制而成。
中国南方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稻田为主,原住民多用木甑或竹甑来蒸食米饭,现在贵州、四川、云南、湖北等地的乡村仍在广泛使用。
2 .
中国各地方菜系里几乎都有蒸菜,蒸菜不仅用于祭祀祖先、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红白大事,更多应用于日常饮食。
流传至今的诸多民间蒸食,尤其是各类杂粮蒸时蔬,往往都带有过去艰辛的时代烙印。
每逢灾荒饥馑,百姓常用面或米糊裹着野菜蒸食,既能饱腹,还算口可,粮食又能吃得更久。
入春的荠菜、蒿棵、榆钱、槐花;夏天的灰灰菜、萝卜缨子、长豆角,秋季的芹菜叶、红薯叶;还有冬天的萝卜丝,都曾经是应季应景的蒸菜主角。
陕甘一带鲜香洋溢的“洋芋擦擦”,是将土豆切成稍粗的丝,再拌以干面粉上屉蒸熟,是当地妇孺皆知的知名小吃。
“野菜馄饨似肉香,秧芽搭饼甜豆浆。炒豆酥香儿叫娘,香辣蒸菜真难忘。”这首鲁南童谣会勾起不少人的故乡情思。
江南丘陵或平原地区则多产芋艿,蒸熟后给人香、柔、滑、糯的美妙享受,不仅是饥荒年景的救命粮,也属于劳作之余的上等食物。
3 .
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砺与积淀,蒸菜在中国演变出无穷的花式与花样:清蒸 | 粉蒸 | 旱蒸 | 扣蒸 | 包蒸 | 酿蒸 | 汽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