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质?
如果加上“现代”这个定语,那么中国现代饮食文化完全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带着工业城市生活的基本特征——制作速度快,食材交流丰富,菜品不断创新,厨具科技化。
我很小就知道“夫妻肺片”这道菜是四川名菜。二十年前到成都打工才知道,发明人当时还健在,当地报纸呼吁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进行遗产整理。原来这是三十年代当地屠宰场的副产品。这对夫妻去购买屠宰场不要的下水,用当地作料发明出这道菜。
历史相似的还有重庆火锅,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屠宰场的副产品。当时小贩们购买屠宰场不要的下水,挑上担子,一头是火锅,一头是下水,走街串巷去卖。所以到现在重庆火锅仍以鸭肠毛肚这些内脏为主菜,留着浓厚的屠宰场痕迹,完全是城市化的产物。
虽然各地餐厅都标榜“传统风味”,但我们在餐厅里吃到的很多著名菜品都是现代,甚至当代才发明的。比如“酸菜鱼”这道菜发明于八十年代江津附近的一个小镇,前些年我还和重庆亲戚到这个老店吃过,就是一家公路边的店。“泡椒凤爪”这道菜的发明人现在不仅健在,还可以掌勺。
各地真正的传统风味一般都是腌制食品,因为古代没有制冷设备,腌制是保存食物的主要办法。另外就是重油、高糖、多盐的菜品和小吃,古代劳动强度大,人们要吃这些东西保存体力。只要是清淡的菜品,十有八九是当代餐饮界发明的。
由于交通不断发展,各地的饮食和食材都可以互相交流。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广东先富起来,全国流行“生猛海鲜”。后来被川菜占据统治地位。川菜可以从海南开到哈尔滨。象兰州拉面,沙县小吃这些偏远地方的特产,现在能够覆盖全国,交通发达起了决定作用。
厨具现在也完全科技化了,当代城市管理不允许大规模升烟,更不能燃烧柴草,所以在城市里不可能吃到真正的传统菜品,因为那要在农村锅灶上烧出来。重庆这里有道传统菜叫“柴禾鸡”,因为必须烧木柴,一直是监管矛盾所在,现在已经被赶到主城之外去了。
所以,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当代中国饮食就是科技与现代化的产物。
中国饮食得特质是:一种气质,一种气节,一种完美的处世之道。
第一,风味多样。我们这个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这些风味体现了当地人特色文花和历史传承,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菜品不同,食材不同,心境不同。
第三,讲究美感、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品境不同,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五,食医结合。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这就是中国饮食的特质,不仅是食物还是方法,道理,心境也是药材。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且经久不衰;内容丰富,又异彩纷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我觉得我国的现代饮食文化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因为我国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历代统治阶级基本上重农轻商,所以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加之历年来社会人口相对较多,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老百姓不得不对饮食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一点,从很多以“吃”的口头禅就能看得出:“吃香”、“吃亏”、“吃得开”、“吃闭门羹”、“吃到甜头”、“你吃了吗?”吃,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国各族人民善于学习借鉴,在几千年的饮食实践中,不仅创造性地从儒、释、道、医等各家文化中融汇进了饮食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国内外各民族饮食文化的特长,使得我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日韩料理中有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子,很多西方的外国人对中国菜也是情有独钟。
但是我国的饮食文化也有着某些落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随处可见的合餐形式,虽然这种行为习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并且深深植根于人们的饮食生活,但是这种习惯的确很容易传染诸多疾病;另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和消费能力增强,人们愈发重视饮食的数量和排场,而忽视了饮食的营养和口味;此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还有一种“强让”现象,为了表示对客人、朋友的尊重,而过度用餐,过度喝酒,这样不仅造成大量浪费,对国民的体质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