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八大菜之首谁定的?
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现通行地带不仅限于当代的山东省,以大连菜为代表的辽南菜系也属于鲁菜),其发源地为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相对于淮扬、川、粤等影响型菜系而言),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是八大菜系之首。
儒家孔子定的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众味飘香的各大菜系中,鲁菜独占鳌头。作为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历史悠久又独具特色。早两千五百年前,儒家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之道,再加之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环山傍海,种种因素造就了鲁菜的包罗万象,拿得出手的菜品也数不胜数
鲁菜,八大菜系之首,其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凭借鱼盐铁之利,使齐桓公首成霸业。
唐宋时期,鲁菜最出名的是刀工,《酉阳杂俎》中记载,说刀切的肉丝风一起就能刮走。
而到了明清时期,鲁菜则成为宫廷御膳的主体,当时御用大厨百分之八十都是山东人。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鲁菜都是家喻户晓。
鲁菜一直以八大菜系之首而自居,但是现在消费者似乎并不喜欢鲁菜,你怎么看?
关于鲁菜,我也被搞糊涂了很久。
以前因为经常需要去山东出差,从青岛、龙口、潍坊、济南、临沂……从路边小店到五星酒店一路吃来,总感觉鲁菜尽管色好看、做工也不差,但就是味道中庸,似乎特征不明显。
使我糊涂的恰恰就是“鲁菜贵为八系之首”,为什么会如此显得“平庸”?
在了解了中国餐饮历史之后才突然发现,中国烹饪艺术之根恰恰就是鲁菜!
2500年前山东的儒家学派奠定了中国饮食注重精细、中和、健康的审美取向;北魏末年《齐民要术》(成书时间为约公元533—544年)总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奠定了中式烹调技法的框架;明清时期大量山东厨师和菜品进入宫廷,使鲁菜雍容华贵、中正大气、平和养生的风格特点进一步得到升华。
所以,在中国特征明显的各地菜式面前,鲁菜的“平庸”恰恰就是保持中华传统艺术的必要手段───不因“赶时髦”而改弦更张、从而导致传统的迷失……虽然这对于我这样的外地顾客来说有点尴尬,但是所幸有当地齐鲁吃客们始终如一坚守阵地!
了解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消除了一个民间误解:帝王家的菜一定是无比的美味!
其实我们的平时最习惯的口味就是“家常便饭”,健康、营养、朴素。如果天天下馆子,去吃各种“好吃的”,别说会吃腻,身体也受不了!推己及人,你如果是一个专为帝王掌勺的厨子,长年累月的,帝王会对你的厨艺进行怎样的“***”呢?哪怕再精细高档的菜肴,口味一定会逐渐变成家常菜!
山东人飘过。。。鲁菜被定位八大菜系之首,大部分原因是原来京城那些主儿喜欢吃。如今社会要说起鲁菜,很多经典菜的原材料都很贵,不适合日常消费,如果你去高端的鲁菜馆,你不可能只点青菜吧!那去小菜馆吃点鲁菜?鲁菜在八大菜系中是难度最大的,十分考验厨师的水平,所以一般的馆子中很难找到正儿八经的鲁菜师傅。最后就是鲁菜大部分经典名菜都是荤腥,像九转大肠,葱烧海参,一听就会有点肥腻的感觉。而现在社会,大家更喜欢清淡一些的食物。比如我本人,最喜欢的是川菜,虽然吃过的川菜可能不是那么正宗,我也不是那么能吃辣,当然,这么多辣油也不算清淡啦。而吃过最多的还是东北菜,量大实惠,小聚用餐我们通常首选东北菜。严格来说,在故宫有主儿的时候,北方基本都能称之为鲁菜,像河南有道名菜三不沾,所以说鲁菜是一个很广泛的词儿,侠义来说是山东菜,广的来说就是北方菜,虽然略有不严谨。而东北菜也算是鲁菜的一个分枝,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东北菜更受欢迎一些。
总的来说,鲁菜不是不受欢迎了,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很多菜都是鲁菜的范围,因为不是鲁菜馆,所以我们不知道而已。而专业的鲁菜馆又不是我们日常能天天消费的地方,一是贵,而是荤腥吃多了也不好。